編者按 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啟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此訪為中美雙方總結過去、思考今天、規劃未來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中美雙方只要守住不沖突不對抗的底線,筑牢相互尊重的基礎,就一定能做好合作共贏這篇大文章。在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中,如何推動中美合作共贏收獲更多成果,引人關注。本報邀請有關專家對此展開解讀。
增信釋疑為中美關系健康發展奠定戰略基礎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徐長銀
中美關系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雙邊關系的范疇,具有豐富的戰略意義和內涵。中美關系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全球形勢的穩定和經濟發展。中美關系發展順利,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全球之福,反之不僅傷及彼此,也對全球造成負面影響。這正成為世界上越來越多人們日臻成熟的共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開啟的美國之行,是在重要時刻的一次重要訪問,在中美關系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必將為中美關系未來的戰略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中美建交30多年來,中美關系的發展經歷了許多風雨,也少不了磕磕碰碰,但是在雙方的努力下,尤其是通過雙方高層的交往和對話,使中美兩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民間交往日益密切,中美關系克服了種種障礙,其發展方向一直行駛在正確的軌道上。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同奧巴馬總統在安納伯格莊園就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達成重要共識,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也為中美關系的發展前途展示了更為光明的畫卷。
不過,我們也應當看到,由于中美兩國歷史文化背景、社會制度、發展階段不同,兩國間難免存在矛盾和分歧,隨著彼此交往的加深還會產生新的矛盾。在16日舉行的外交部“藍廳論壇”上,外交部長王毅在主旨演講時就特別強調,期待中美雙方“在各個層面保持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消除戰略疑慮,避免戰略誤判”。
這一講話頗具針對性。就在不久前,美國一些學者和媒體渲染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一些人認為美中關系走到了“臨界點”、“轉折點”,美國迫切需要反思對華政策,需要重新制定對華“新”戰略,需要對華進行“純遏制”,要求美國政府采取強硬措施對付中國。
這些觀點歸根到底,仍舊是美國一些人的霸權主義思想作怪,也是當前中美關系發展的一大障礙。當前,美國一些人還抱著“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不放,認為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必然要挑戰守成大國,而守成大國必然要回應挑戰,雙方面臨的威脅多數通過戰爭來解決。因此,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國國力的日益提升,美國一些人越來越認為中國對美國構成了威脅,甚至提出了美中沖突不可避免、美中之間必有一戰的武斷結論。
這樣的觀點在美國輿論界引發激烈的辯論。這其中就有不少有識之士認為,美國應接受世界正在發生變化的現實,與中國加強合作,共同發展,這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6月份發表的一篇文章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亞避免發生重大軍事沖突,這應歸功于美國與中國兩個大國的和解,這種和解由理查德·尼克松和亨利·基辛格發起,并且得到了此后歷屆美國政府和中國領導人的促進。如果按照最近一些學者的主張對中國采取對抗措施,東亞將成為另一個沖突地帶,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