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英:貿易摩擦對雙方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應當盡量避免。對于已經產生的貿易摩擦和爭端,我們要有正確、客觀的認識。雙邊貿易本來就存在競爭,產生摩擦很正常。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增多,主要是因為雙邊貿易越做越大。貿易爭端和雙邊貿易量是正相關的,任何國家間的貿易往來都是如此。要清楚地看到,貿易摩擦和爭端在中美雙邊貿易中只占了極小的一部分,合作始終是雙邊貿易的主流。因此,中美兩國相關機構、企業和民眾都應“常態化”地對待貿易摩擦,不夸大、不放大,正面對待,合理協調爭端。
對于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再平衡”問題,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并無意挑戰美國的全球話語權。但隨著全球化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勢必會更多地融入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而且有望很快超越排名第四的日元。倫敦、盧森堡等國際金融中心都建立了完善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部分國家已經將人民幣列為外匯儲備。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貿易的需要。美國應當接受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發揮日益重要作用這一不爭的事實。
此外,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一帶一路”等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機制和倡議,實際上有諸多共通之處。亞太之大,足以容得下中國和美國。中美雙方應開拓新的合作模式,尋求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中的共同點和相通點,將現有各項機制“打通”,共同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
記者:在經貿合作領域,習近平主席此次訪美有哪些亮點?中美雙邊經貿合作有望取得哪些新進展?
陳鳳英:首先,習主席將在西雅圖會見美國工商界人士,企業間合作和地方合作可能是討論重點。目前,幾乎美國所有大型跨國企業在中國都有投資。下一步,中國企業將通過并購、建廠等方式繼續擴大赴美投資。去年,奧巴馬總統來北京參加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期間宣布,將中美商務旅游多次往返簽證有限期延長至10年,為商業往來提供了便利。此次習主席訪美,可能也會帶去“大禮包”,促進地方合作和企業間合作。
其次,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可能成為此訪的一大亮點。從中國國內近期的動向來看,15日通過的《關于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有助于負面清單這一管理模式的國內外對接,為BIT談判打下了國內基礎。此外,深化國有企業和重點行業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等,也是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的表態。如果中美能夠簽署協議或者推進BIT談判,對中美雙向投資,尤其是中國對美投資,將形成極大的推動和保證作用,成為中美經貿合作的新增長點。
第三,此次習主席訪美,可能會較多地談到中國經濟。近期,由于資本市場波動和匯率調整,中國出現股市震蕩和匯市不穩,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商業界人士擔憂。作為負責任的新興大國,中國有責任作出解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經濟情況,讓國外各界人士對中國經濟做到心中有數,避免因猜測引發對中國經濟和對華投資的擔憂。(本報記者 禹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