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前端”賦予市場主體更多的投資自主權、選擇權和風險判斷權,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保險資金運用創新意識顯著增強,產品形式、交易結構等更加靈活多樣。從產品形式看,涉及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項目資產支持計劃等諸多領域,尤其是2015年初保險資金發起設立中小微企業基金、醫療健康產業成長基金等。從交易結構看,保險資金以諸多國家重大項目投資者和合伙人身份積極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如投資360億元參與中石油管道項目、投資121億元建立振興粵東西北城市發展產業投資基金等。
需要指出的是,“放開前端”后保險資金運用并沒有出現大的投資風險,始終保持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的配置結構,守住了風險底線。當前,保險資產質量優良,安全性較高;高流動性資產占比接近10%,流動性風險較小;實行專業化運作及資金全托管制度,大大降低了操作風險。總體看,保險資金運用風險處在可控范圍。
“管住后端”:大力推進監管體系現代化
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在于“管住后端”。近年來,保監會在“放開前端”的同時,不斷強化監管,持續在“管住后端”上花大力氣、下苦功夫。“管住后端”,從狹義角度理解,就是指事后的償付能力監管,運用資本手段實現對資金運用的約束;從廣義角度看,不僅包括事后的償付能力監管,還包括事中的對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的持續性監測和監管。
在強化事中監管方面,保監會加強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的監測和預警,推進監管信息化,完善風險監測體系,對于風險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在風險事件發生早期、還沒擴大化時就著手處理,避免出現大的風險事件特別是系統性風險。比如,2014年保監會持續監測保險資金投資信托產品,及時研究分析基礎資產風險,并有針對性地出臺規范措施,調整資產認可比例,有效抑制了信托產品投資過快增長。此外,不斷豐富監管工具和手段,積極運用信息披露、內部控制、分類監管、資產負債匹配、資產托管等,全面加強保險資金運用事中監管。
在強化事后監管方面,主要是科學有效地運用償付能力監管。從國際上看,償付能力監管是各國保險監管“管住后端”的核心工具。保監會每季度都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例會,定期評估行業償付能力狀況,有針對性地采取監管措施。特別是從2012年開始,啟動“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即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簡稱“償二代”)建設,更加科學地識別和計量風險,對風險高或風險管理能力差的公司提高資本要求,進一步強化了償付能力對保險資金運用的影響和約束作用。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保監會已初步構建起“一個基礎、五個工具、三個支撐”的現代化、多層次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體系。“一個基礎”,是指以非現場監測和現場檢查為基礎;“五個工具”,是指以信息披露、內部控制、分類監管、資產負債匹配和償付能力等監管工具為手段,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三個支撐”,是指以登記系統等監管信息化、資產協會自律、資金運用屬地監管為監管工作的三大支撐。
上一篇: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有助國際關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