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法制興 國勢興

2015-09-24 09:04 來源:學習時報  我有話說
2015-09-24 09:04:56來源:學習時報作者:責任編輯:田依漪

  其三,要使吏民都知法、習法、守法。管子說:“法者,天下之儀表也”,意思是法是天下人行為的規范。法家主張“法莫如顯”,意思是法律要公開,以便天下吏民知法守法。唐朝《永徽律》制定以后,為了使執法之官和百姓都能懂得法意,正確理解律文的規定,特別集國家博學碩儒共同制成了《永徽律疏》,疏解律文,便于吏民知曉。在科舉中還特別設明法科,培養執法的官吏。明清時期,朝廷為了彌補士人以制藝(八股文)作為躋身官場的敲門磚,卻對法律茫然不知的缺陷,在明清律中特設“講讀律令”條,每年定期考核官吏的律例知識,不合格者,或罰俸或議處。這條法律規定,明清時期曾經認真執行過。明清律學的發展,特別是清朝《大清律例》簡易讀本的普及,是和官吏準備的法律考試有一定的聯系。但在清嘉慶朝以后,國勢日非,考核官吏的法律規定也就難以執行了。這種官吏的普法教育,是每年定期舉行,是常態化的,不是只搞一次一時,也頗有借鑒意義。除要求官吏習法執法外,也要求百姓知法守法。商鞅曾講過一段名言:“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就是說,當官吏知道百姓懂得法律,所以不敢以非法對待。中國古代還在鬧市公布刑象之圖,向百姓宣傳法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使老百姓懂得法律,還特別制定了《大明律直解》,他說:有了這本書,老百姓可以“寡過矣”。歷史的經驗證明,老百姓知法是施行法治的廣闊的群眾基礎和保證。

  記者:古代的法制雖然與現代的法治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對于當下不斷奮進的中國而言,盛世中法制要義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能否請您談談具體有何借鑒意義?

  張晉藩:中國法制的歷史經歷了四千多年發展,而且從未中斷過,其完整性、系統性是世界其他文明古國少有的。它是一個極其宏大的寶庫,其中蘊藏著治國理政、立法建制的豐富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總結。

  其一,立法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中國古代的國情,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疆域廣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二是自秦以來,便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針對這樣的國情,古代的立法也有相應的規定。

  比如,朝廷制定適用于全國的法律,同時也責成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法律,發揮朝廷與地方兩個立法的積極性。這方面,清朝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史料,如《大清律例》是適用于全國的統一大法,同時地方也根據具體的事宜制定了省例、成規,互相補充,各有針對性。另外,針對統一多民族的國情,中國古代盛世時期很注意制定適用于少數民族的法律。這一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余年的周朝。周公曾經下過這樣一道法令,就是周族人如果“群飲(酒)”,處死刑。這是鑒于商族人好酒亡國的教訓而定的嚴法。但對于商族人“群飲(酒)”,則“毋庸殺之”,教育了事。這是最早的因俗制宜的民族立法。漢唐宋元明,都有民族立法,而以清朝最為完備。清朝非常重視少數民族的立法,制定了《理藩院則例》《回疆則例》《番夷成例》《西藏章程》等。清朝民族立法的指導原則是因族制宜、援俗而治,這一原則是非常正確的。

[責任編輯:田依漪]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