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張娜 邱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加深,已經深度融入了世界經濟。
資本輸出的空間已經打開
197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206億元,世界排名第32位。在有據可查的1983年,實際利用外資額22.6億美元,外匯儲備只有1.6億美元。2001年底,我國加入WTO,當年進出口總額5097億美元,世界排名第6;實際利用外資497億美元,世界排名第7;外匯儲備2121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從2002年起,進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外匯儲備突飛猛進。2013年,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同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78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位居第2。2006年,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截至目前,已經超過3.5萬億美元,長期穩居世界首位。
由于勞動力成本低廉,近40年來我國一直作為“世界工廠”參與全球分工。然而,隨著我國對外投資的快速發展,這一角色正在悄然改變。
2002年對外直接投資為27億美元。2005年首次超過100億美元,達到122.6億美元。2012年底,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達5319.4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2014年達到1160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與同期我國吸引外資規模僅差35.6億美元,這也是我國雙向投資按現有統計口徑首次接近平衡,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資再投資,2014年我國的對外投資規模約為1400億美元左右。這個數據大約高于我國實際利用外資200億美元,意味著2014年實際對外投資已經超過利用外資的規模,我國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隨著對外投資規模的不斷增長,未來十年,“中國資本”有可能取代“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的新名片。
而在產能過剩、外儲過高、資源不足、經濟增長面臨嚴重挑戰的情況下,對外投資定將成為化解這些困難的必由之路。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出,要推動優質富余產能走出國門,為合作雙方營造新的增長點。2014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目的在于造就一個全方位的包容合作的態勢,促進區域相關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為我國利用對外投資帶動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創造空間。這些重要舉措必將加快我國資本輸出的速度。
對外投資與產業空心化的關系
與對外投資相聯系的是產業空心化的憂慮。那么,什么是產業空心化?對外投資是否必然導致產業空心化?
1982年,B·布魯斯和B·哈里遜在《美國的脫工業化》一書中最早提出產業空心化概念,認為產業空心化就是在一國的基礎生產能力方面出現了廣泛的資本撤退。關于產業空心化,學術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指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地轉移到國外,使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物質產品、特別是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明顯減少,進口逐漸增加并超過出口,以致出現國內物質需求依賴外部進口的供求結構,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衡,并導致貿易收支、財政收支惡化和就業機會減少。
上一篇: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