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英國作為“世界工廠”,曾經制造了世界工業品產出的40%。此后,英國工業資本大舉輸出,到20世紀初一度超過國內投資,致使英國國內工業生產不斷下降,技術進步速度放慢,最終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從“世界工廠”跌落為工業品進口國。
20世紀70到80年代,美國出現兩次傳統產業外移浪潮,引起國內投資下降,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傳統制造業不斷轉移到海外,制造業產出下降,就業萎縮,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惡化。美國政府在發現問題后,一方面穩定制造業生產,另一方面加快制造業高端產業或產業高端環節的發展,利用新技術革命彌補了國內制造業萎縮帶來的損失。在90年代的新技術革命中,美國通過對高端產業控制力的掌握,積極發展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技術,從而彌補了產業空心化對經濟的沖擊,并推動美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的高漲。2008年金融危機后,奧巴馬政府意識到產業空心化的后果,提出了“再工業化”的口號,并大力扶持制造業,推動了美國制造業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掀起數次向海外轉移生產的高潮,對外投資猛增,紡織品、機械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部門全面轉移,同時國內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發展相對較慢,未能彌補國內產業轉移形成的空缺,加劇了日本產業空心化。目前,汽車、電子、機械等日本支柱產業的海外生產比率在40%至60%之間,其中有的企業甚至高達70%。產業空心化導致日本出現了高額貿易赤字。2014年日本對外貿易赤字甚至達到12.78萬億日元,創歷史最高紀錄,日本連續4年出現巨額貿易赤字。
然而,并非所有經濟大國都會走上產業空心化的道路。德國雖然產業結構與日本相似,但并沒有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近年來美日都出現了巨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而2014年德國的貿易順差2170億歐元,創歷史新高,超過我國位居全球首位。“德國制造”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時代始終保持領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德國“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即科技創新體系、標準化和質量認證體系和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德國企業研發經費約占GDP的3%,位居世界前列。在歐盟企業研發投資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國公司。德國長期以來實行嚴謹的工業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為德國制造業長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德國制造”的成功還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術工人,企業和政府非常重視培養技術工人。此外,德國傳統上對金融、地產等產業的重視程度不及制造業,也使得社會資源能夠優先流向制造業。
可見,對外投資并不必然導致產業空心化。對比德國和日本的例子可以得出結論,在資本輸出擴張的條件下,決定產業是否會出現空心化的因素,是社會對制造業的態度和政府對制造業的政策。
如何避免我國產業空心化
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引起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一、第二產業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對外投資導致制造業比重下降也是必然趨勢。如果對本土制造業沒有正確的態度,政策舉措失當,就極有可能導致產業空心化。鑒于我國制造業質量還不高、人口紅利又快速消失的事實,在對外投資提速的情況下,如何避免產業空心化是一個非常需要嚴肅認真對待的問題。當前,我國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支持下,對外投資很可能加速,這對大而不強的我國制造業而言,是嚴峻的挑戰。為此,應從以下方面支持我國制造業做強。
上一篇: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