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的地理布局
(1)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結構
生態現代化既是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一種相互作用,也是從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過程。這種相互作用和轉型過程,既受地區水平的影響,也受自然條件的制約,不同水平和條件的地區可以采取不同策略。
第一類,綠色兩化和綠色家園建設。以綠色工業化和綠色城市化為主軸,協調推進生態城市、生態農村和生態移民。適用范圍:東北、華南沿海、長江中游和西南地區。
第二類,綠色城市化和生態建設。以綠色城市化和生態建設為主線,發展循環經濟、生態工業、生態旅游和生態移民等。適用范圍:黃河中游和西北地區。
第三類,生態城市和生態農村建設。以生態城市和生態農村建設為重點,發展綠色工業化、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等。適用范圍:華北沿海和華東沿海地區。
(2)中國生態區劃和生態系統評價
生態區劃和生態系統評價,是生態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建議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完善和細化中國生態區劃,并定期開展全國范圍的生態系統評價。全國范圍的生態系統評價,可以每10年進行1次。重點和典型生態系統的評價,可以每5年進行1次。
(3)中國西部生態現代化戰略
西部既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基地,同時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環境退化比較嚴重。建議研制西部生態現代化戰略,協調西部現代化與西部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實現西部發展與環境退化的完全脫鉤、西部現代化與環境進步的互利耦合。
上一篇:新形勢下發展統一戰線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