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論獲得感,取決于改革的精確度、方案的含金量
湖南日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說“理論上還有出線機會”、“理論上有盈利的可能”,而事實是往往成為“沒有機會”“不可能”。因此,把“獲得感”與“理論”聯系在一起,難免給人以不確定的感覺。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理論獲得感”?
秦國文:理論獲得感,也即方案制度本身蘊含的改革紅利。這種蘊含在改革方案中的可能紅利與實時紅利經常有較大出入,人們理解和感知的往往只有實時紅利,諸如改革直接帶來了多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便利、條件的改善等等,至于可能的紅利則知之甚少。影響這種出入的因素有三個方面:一是設計的因素,方案制度設計不甚科學,改革紅利的“邊界”受限;二是落實的因素,因為落實不到位,改革紅利沒有完全釋放出來;三是感受的因素,有些改革的紅利不是人人均有,也不是時時都有、處處都有,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比如醫療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你不就醫不入學,就感受不到改革的成果。
所以,理論獲得感也是獲得感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制度上規定給人們的,只要方案制度本身設計科學,享有公平,機會均等,改革的紅利就釋放在那里,獲得感的福利就擺在那里,人人都可以在想享受、需要享受的時候擁有這份獲得感。這份獲得感應當讓人感知,否則,群眾獲得感就是不完整的,更不可能是最大程度的。
湖南日報:您是一個改革工作者,是否覺得我們首先就應當追求理論獲得感的最大化?這種獲得感怎么實現?
秦國文:是的,因為理論上行得通,現實中才可能做得到;理論上富裕,現實才可能滿足。怎樣使群眾理論獲得感最大化?主要取決于兩方面的努力。
一是提高改革的精確度。習總書記在中央深改組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改革要精確發力,精準落地。如何做到精確精準,徐守盛書記在省委深改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就是要精確地把發展的薄弱環節理出來,把面對的險關難題標出來,把有效的方法措施找出來,就是要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接天線、通地氣、重民生。杜家毫省長在省委深改組第十一次會議上也提出,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抓住那些真正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性改革舉措,精準施策,精確發力。只有“精確發力”,對著問題的癥灶而去,群眾才會拍手稱快,獲得痛快之感;只有“精準落地”,落在群眾的最需之上,群眾才會雙手贊成,獲得殷實之感。今年來,省委深改組審時度勢,精確制導,把有利于“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的改革舉措往前排,往前推,重點推進行政審批制度、國資國企、財稅體制、商事制度、投融資體制等重點改革事項,釋放了發展的活力,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如全面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后,投資項目審批時間由過去的500多天縮短至53個工作日。今年1至7月,全省完成投資1.27萬億元,增長17.5%,排名全國第4位。提高改革精確度,需要精準把脈,問題看得準、不踏空;需要精當統籌,方案有內涵、有配套;需要精細操作,落實得要領、不走樣。比如,黨建制度改革中構建的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就比較精準地解決了“誰該下”“怎樣下”和“下得去”“管得好”等問題,因此才有了落實,有了效果。總之,只有精準改革,才能改出真作風,改出真發展,改出真感情,改出真獲得感。
二是提高方案的含金量。方案的含金量是改革“最先一公里”的核心問題,改革方案的含金量越多,群眾獲得感“金”的成色才越足。只有“最先一公里”能跑出“含金量”,才有更多的可能在“最后一公里”跑出“獲得感”。當前,個別改革方案的含金量不足,甚至“銹跡斑斑”,究其原因,還是一些措施沒能接好地氣,不了解群眾真正的需求,只會照貓畫虎,被動地照套上級文件、機械地照搬外地做法,缺乏責任擔當,少有“二次創新”。這樣的改革方案,誰會買賬?誰愿支持?哪有獲得感?提高方案的含金量,增強群眾獲得感,一方面要靠方案牽頭部門精心設計,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互動,突出重點,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擊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三證合一”后,商事登記綜合審批效能提升70%以上。還比如,文化體制改革大力創新突破,形成湖南樣本,得到了中宣部的推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出100多項原創成果,有力地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也要靠制度機制的有力保障,建立改革方案的“質量監測”系統。為提高方案的含金量,我省在全國率先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并建立改革方案內評機制,組織專門力量對每一個方案把脈問診。從已經開展的對戶籍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三方評估,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改革等方案開展的內評情況來看,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一批高質量的意見建議得到及時采納,方案的“含金量”明顯提升。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