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彌合城鄉裂痕,還是振興農村,都需要青年返鄉
《中國青年》:返鄉大學生在返鄉浪潮中處于什么位置?需要注意些什么?
楊團:大學生返鄉創業,目標比較明顯,輿論比較關注,但人數不多。這些人要想真正在農村扎根,可能需要成群結隊,要進入當地的農民組織,才有希望堅持下去。返鄉大學生一定要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我看來,真正扎根在農村而且能做出成效的,不太多。除非真正和農民打成一片,讓農民信任你,成為他們的領頭人。
這涉及一個前提條件,即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狀況。目前,中國的各類農民合作組織130多萬,超過一多半規模都很小,而且缺乏真正的合作意識和合作制度,能夠讓大學生愿意進入并為其做貢獻、還能養得起自己和家庭的合作社更少,這也是一些大學生心里想著返鄉卻遲遲不敢行動的重要原因。而創業本身是創新活動,大學生在農村創業并不容易,要找準方位,建設團隊,當作長期事業而不是短期項目來做。
《中國青年》:這個問題如果解決好的話,會引領接下來的返鄉潮嗎?
楊團:這個問題不是那么好解決的事,涉及“三農”的深度改革。我們有本書《綜合農協——中國三農改革突破口(2015卷)》剛出版,2015卷已經是第二卷了。我們覺得,如果把綜合農協的事情做好,返鄉青年就會大批的進入。
綜合農協這一體系在20世紀初誕生于日本,這一組織兼具合作金融、農產品供銷、加工、農機推廣、社會服務等綜合性職能,全稱叫做農業協同組合,簡稱農協,在鄉鎮的基層農協被稱為綜合農協。它既可以給農民帶去經濟利益、改善農村的公共服務,又能夠有效地維持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它的資金來源于自己創造的經濟價值,當然,政府也給予制度化的資助。
中央4月份發了個11號文件,網上全文刊載了,是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的綜合改革。我們有一個期望,供銷社這樣一個直接涉農、多元多功能、大體量、層級完整的組織體系,如果能夠做好綜合改革,能夠將基層合作社改造成為鄉鎮一級的綜合農協,就可以創造大量的青年就業崗位。日本、韓國和臺灣的鄉鎮農協拿工資的員工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中國有多少鄉鎮?大約5萬多個吧,那可能就是500萬~1000萬個就業崗位。
如果國家制訂出一個完整的計劃,加上對農民工和青年返鄉有更多的關注和政策引導,相信就會引發返鄉大潮。
《中國青年》:最近,返鄉創業熱度不減,是不是跟互聯網+,跟萬眾創業、大眾創新有關系?
楊團:當然有關系,這是國家的號召。但是我卻覺得,大量年輕人做電商,未必是正確的選擇。電商實際上是組織和技術方式上的變革,大大降低了成本,邊際成本為零。鄉村電商的空白已經被工商資本看到,早就紛紛占地盤了,返鄉青年可能會成為其體系中的一員,等于做下線,而真正自己創業、獨立去做還是很難,當然不等于不能做,我就知道有做得很好的幾個案例。
如果做電商,要找到自己的獨立優勢,最好的方式,可能是跟農民合作社結合起來,要搭建“線上線下共同合作的平臺”。
《中國青年》:電商未必是正確的選擇,在你看來,正確的選擇可能還包括哪些?
楊團:我覺得主要方向還是農業,因為農業以土地為本。這個農業包括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社區營造等等。
再有一個就是農村的文化。非遺、古村落,民俗等等,做這些的困難在于需要較大的資金支持和投入,不比農業,農業只要投入就會有產出。而文化的產出是精神的愉悅。這部分工作非常重要,農村不只是農作物的產出地,還是文化和精神的產出地。對此,社會的認識、政府的認識都還很不夠,我想,未來一定會考慮鄉村耕讀文化的恢復問題,鄉村文化的重要性會得到提升的。
《中國青年》:對于今天方興未艾的返鄉創業潮,怎樣在宏觀的背景下看待其意義?
楊團:首先,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再不改變,就會傷及國本,傷及民本。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貴州畢節四兄妹自殺,無論什么原因,孩子自殺是事實。大孩子如果不是絕望的話,怎會帶著那么小的妹妹自殺?城鄉二元結構已經到了斷裂的地步,再不對這樣的農村進行徹底的改造,是活不下去的,不只是經濟水平,社會生活的匱乏也會使人活不下去。我們不僅要推動青年返鄉,甚至要推動全體國人關注農村,關注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彌合城鄉差距,彌合城鄉的信任和情感,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盡的責任。
第二點,三農的現代化,需要一群有知識、有能力、有抱負的青年人去推動。現在農村留下大量留守老人和兒童,難以承擔推動三農現代化的任務,這就需要一批長期志愿軍。需要青年以長期奮斗、扎根農村的精神返鄉。也就是說,無論是彌合城鄉裂痕,還是振興農村,都需要青年返鄉。
第三,對于創業青年來說,農村有比城市更加廣闊的天地。當今農業,已經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概念了。農業實際上是綜合的六次產業,通過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延伸,促進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我們對農業的概念和看法都應該轉變了。眼下,在生態農業方面,有太多不為人所知的領域等待人們去開發,而城市里面,已經沒有多少空白地帶可以作業了,未來,不僅是中國青年要返鄉,到農村去,其他國家的青年也會走向農村,去尋求更廣闊的事業發展空間。這是對自己對鄉村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返鄉對農村是機會,對青年人更是機遇。
第四個,從國家政府的角度,要實現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最大的短板、最大的弱項在農村,這需要通過青年返鄉創業等方式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