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烈士的傾訴
——讀王德三《獄中遺書》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少軍
一、緣起
我讀《檢察日報》,較為關注的欄目是“貪官懺悔錄”。像我這樣生活在校園里的群體,通過這個窗口,可以了解社會的另一面。但是,這類文字讀多了,有一個印象,這些人的懺悔不夠誠實,表演痕跡明顯,懺悔帶有極大的功利性,想達到的目的是寬大處理,逃避法律的嚴懲。
懺悔這種活動起源于基督教,信徒把自己的言行與教義教規進行對照,把自己的過失在上帝(神)面前訴說,求得神的指引,讓靈魂受到洗禮,重歸正途,獲得新生。西方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汀于397年寫出《懺悔錄》一書,“懺悔錄”作為一種文體流行西方,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懺悔錄》把這一文體發揚光大,影響東西方。懺悔作為一種矯正自己言行的自覺精神活動,廣泛存在古今中外,我國古代儒家提倡并踐行的“三省吾身”,中國共產黨的三大作風之一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都是自覺的精神活動,不同的是這里不需要神。這種自覺的精神(倫理)活動是人的自我凈化過程,它具有超越功利、法律的特點,是重塑靈魂的活動。從這個角度看,時下流行的“貪官懺悔錄”,在一定意義上講,是對懺悔的不敬。但是,畢竟開始懺悔了,這是邁向回歸的第一步。
讀“貪官懺悔錄”,讓我時時想起青少年時代流行的另一種文字,諸如:《革命烈士詩抄》《革命烈士書信》《革命烈士遺書》等,林覺民的“與妻書”,夏明翰的“就義詩”,葉挺的“囚詩”等等。烈士們在艱難困苦中、在生死抉擇面前表現的精神風貌,拓展了人類精神境界,展現了人的高貴品格,體現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境界和品格的核心是堅守人的尊嚴、守住自己的志節、不拿靈魂作交易,不用信念做買賣,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可以拋棄身外之物的錢財,可以拋棄魂外之物的肉體。這就是真正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也是中國歷史上仁人志士追求的“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取義成仁”的人生信條。王德三烈士《獄中遺書》就是這樣的作品,表現的就是這種精神品格。現與大家分享如下。
上一篇:中國智庫參與聯合國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