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 任興洲
當前,我國正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所謂“互聯網+”,是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一種新形態,就是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來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模式和產業,促進經濟新增長點的發展,增強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一)
與“消費互聯網”相比,我國“產業互聯網”發展相對滯后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方興未艾,推動了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發展,成為改變社會生活和商業行為最重要的技術及應用。在我國,互聯網快速發展近20年來,涌現出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他們在搜索、電商和社交領域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發展,使得“互聯網+消費領域”,即所謂的“消費互聯網”取得了巨大成功。
分析起來,消費互聯網在我國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以個人用戶和消費者為中心,使消費者的購物、閱讀、搜索、娛樂、出行等個人生活體驗借助互聯網得到了極大提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并且以龐大的生態系統解決了交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第二,利用互聯網技術、移動手機等硬件設施的創新,以及在線支付、結算、物流、互聯網金融等商業模式的創新,使消費更加便捷。在這種情況下,“消費互聯網”的成功就是必然的。
與“消費互聯網”相比,我國互聯網與產業的融合發展相對滯后。產業互聯網是指以生產者為用戶、以生產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互聯網應用,涵蓋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整個生命周期,通過在設計、研發、生產、融資和流通等各個環節的互聯網應用和滲透,通過互聯網提供的技術、云資源和大數據分析,重構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改造和創新生產經營和融資模式以及企業與外部的協同交互方式,改變企業的運營管理方式與服務模式,從而實現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節約資源和協同發展的目的。
我國產業互聯網發展相對滯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產業業務鏈條長、服務模型復雜,不容易復制;二是對產業組織的變革要求高。如果沒有組織系統的變革,單靠信息系統和技術來推動,產業互聯網發展難度很大。然而,組織變革并非易事,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實現的;三是產業互聯網需要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很難如“消費互聯網”那樣實現單點突破。比如,從“消費互聯網”看,開發一款游戲軟件,直接進入APP通道,用戶點擊下載,通過增值來收費,模型簡單、容易復制,進而可迅速產生較大規模。但是,產業互聯網業務模型更為復雜,復制推廣的難度要大得多。另外,產業互聯網對基礎設施和技術的要求較高,還需要大規模的資本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