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工業社會相比,信息社會環境下經濟學研究的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有的一些經濟學基本假設面臨不同程度的實踐挑戰。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生產能力普遍過剩、信息高度連通、人的追求和發展理念出現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原有的許多理論如不能與時俱進,就會變得可笑甚至可怕了。
后危機時代也有一些經濟學家嘗試著進行理論創新。杰米里·里夫金可算是其中較為成功的開拓者之一。里夫金自己承認2009年才開始注意到互聯網的影響,之后便來了個大轉彎,2011年《第三次工業革命》甫一出爐便博得滿堂喝彩。又兩年,他的《零邊際成本社會》再次振聾發聵。他自己說這本書非常細致地描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演進過程和即將出現的變革。應該說,里夫金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也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
大變革才剛剛開始,偉大的實踐呼喚偉大的經濟學理論,我期待信息時代的亞當·斯密。21世紀的亞當·斯密即便不產生于中國,也與中國脫不了干系。因為偉大的實踐產生偉大的理論,當前信息技術革命的實踐很豐富,中國的表現更多彩。
記者:“互聯網+”正在成為全民熱詞,也被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何認識互聯網、信息產業在我國經濟轉型發展中的作用?
張新紅:有人說互聯網是一種技術,還有一種人說互聯網是通訊網絡,還有人說互聯網是渠道;也有人說互聯網是一個社會的基礎設施,也有人說,互聯網是一種新的媒體、新的媒介;也有人說,互聯網是一個產業。這么多說法,哪個對?哪個不對?我認為都對,實際上,未來中國發展互聯網經濟,必須全面考慮這些東西,不能只考慮其中一個方面、一個側面,忽視其他方面。這是我們首先要達成的一個基本共識。
信息產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戰略性、先導性、引領性的作用不斷加強,推動新的產業形態出現。信息化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戰略選擇,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物聯網、云計算、三網融合等都在孕育著信息技術新的更大的突破。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將大大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孕育更多新的工業形態。我認為信息化是中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機遇,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是中國走向信息社會的重要戰略選擇。
我國提出“互聯網+”發展戰略,這為我國轉型升級、產業調整提供了機遇。“互聯網+”作用在農業會發現什么變化?現在農產品電子商務零售額大概是六百多億,但是這幾年增長速度很快,將來農產品的品牌化是一個大趨勢,這可能會影響中國的城鎮化進程。
將來的能源可能要以可再生能源為主,也可以與互聯網結合。里夫金出版了《零邊際成本社會》這本書,在他看來,將來的能源就是零邊際成本。“互聯網+”對汽車行業會帶來一些什么樣的變化?無人汽車、個人化的汽車都會得到很大的發展,將來汽車會變成一個互聯網大終端,所有汽車都聯網,整個城市智能交通會得到很大發展。
“互聯網+”對房地產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它給我們一些啟示就是即便在房地產這樣的領域里面,我們用互聯網思維進行運作,房地產也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有人說,即便在現有的政策上,互聯網也可以使房地產價格降到現在的一半左右。現實中已經開始有了這樣的一些介入,比如you+青年公寓、萬通的“自由柱屋”、眾籌買房等。
“互聯網+”對金融行業呢?產生的新業態包括電子存儲、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互聯網信貸,這一塊將來可能有一個大的發展。(記者 張彬)
上一篇:我們應當怎樣拾取歷史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