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常態”下應建立新的糧食安全觀
1. 進口≠缺口,連接市場的是“價格”
長期以來,我國的糧食生產一直都本著立足國內、自給自足的原則,而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之間的貿易主要作用為調劑余缺,即彌補國內供應與國內需求之間的“缺口”。在這種相對封閉的經濟運行條件下,如果國內生產能力能夠滿足需求,即使國內生產成本高企,國外產品價格便宜,由于與外部市場隔絕,進口可以不存在(如果忽略少量以品種調劑為目的的貿易)。但自從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兩個市場之間的連接不再是“開門”或“關門”的政府調控之手,而是價格孰高孰低這一“市場之手”。
在這種開放經濟條件下,價格是連接市場的決定因素,即使國內產量增加,供需缺口下降,但“價差型”進口驅動會明顯加劇,進口也就會不降反升。由于國際市場競爭者的價格更低,因此高成本、高價格下的國內生產雖然增加了國內貨源,但并不能真正走進市場、進入供應鏈,而是進入了庫存,也就是所謂“國貨入庫、洋貨入市”,國內外倒掛的價差的存在,導致進口量遠大于“缺口”量的局面。
2.產量 ≠ 競爭力,增產不一定提高自給率
在全球化的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與國際糧食市場的“連接”不再是由產需“缺口”的數量本身、而是由彼此的價格關系來形成,而后者就是國內外糧食生產競爭力的比拼。
長期以來,我國的糧食生產關注的往往都是“高產”而非“高競爭力”,而這兩者之間并非總是完全統一。從現實中的數據看,2003年至2012年期間,我國水稻和小麥單產分別增加1.1%和2.2%,但同期這兩種糧食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卻上升82.7%與74.5%。單產提高并未與成本下降同步。因此,雖然在封閉經濟條件下,產量的增加可以起到縮小供需缺口、從而減少進口的作用,但在全球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產量的增加雖然可以減少缺口,但并不能減少由價差驅動的進口;甚至,如果增產是以成本上升為代價,還可能會導致國內外價差進一步拉大,進口進一步增加,從而降低自給率。這一看似有悖于我們長期以來已經形成的“增產即提高自給率”既定觀念的新事實,卻成為我們今后必須面對的“新常態”。
3. 糧食安全≠自給自足,“兩種資源”的利用是必然趨勢
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糧食安全指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獲得并且買得起足夠、安全、有營養的食物,以滿足他們從事積極生活的需要和對食物的偏好。”從定義中看,糧食安全是從消費者獲得的角度予以衡量,而非從生產來源的角度予以安全程度的區分。實際上,先行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對于人多地少的國家和地區而言,保障糧食安全并不必然意味著維持糧食的高自給水平,比如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當然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一定程度的自我基本供給能力的保障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果簡單地把自給自足的程度等同于糧食安全的程度則可能產生對“安全”的誤讀。
適度進口國外農產品、合理利用世界農業資源,可緩解國內農業資源短缺壓力,對提高我國的糧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底,中央重新界定國家糧食安全的內涵與邊界,確立新的糧食安全觀,從過去保全部轉向保重點,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并第一次把適度進口作為糧食安全戰略的內涵之一。特別是,要求在保障當期供給的同時,更加注重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供給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這意味著,中國的新糧食安全觀,是確保資源安全前提下的糧食安全,而糧食連年增產、不計資源環境代價的高自給水平,并不代表糧食的真正安全。從我國的資源稟賦出發,發揮比較優勢,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當增加糧食進口,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是我國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理性抉擇,同時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趨勢。
上一篇: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