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加強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1、 打造有競爭力的農業
面對糧食生產的國內成本上升和國外競爭日盛,我們可能有的出路有兩條:一是“筑高墻”、一是“強筋骨”。“筑高墻”這一選擇難度很大,因為按入世承諾的條款,我國已成為農產品關稅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后續的談判也只可能是向更加開放的方向前進。但“強筋骨”卻是可以而且應當牢牢抓住的。這首先就需要我們在加強對農業投入的同時,轉變一些以往的既有觀念。
長期以來,高產一直是我國糧食生產最重要的目標,資源配置、科技投入、政策調控等措施手段無不指向這一目標。但是,就如同“增產不一定增收”一樣,“高產”如果不伴隨“高競爭力”,甚至是更高成本下得到的高產,那么在今后愈加全球化的市場中,就可能不僅無助于國內供應自給率的提高,還極有可能形成增加財政負擔的高庫存。
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競爭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勞動力成本的大幅提高。所以,打造有競爭力的農業,需要更多地著重于降低農民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手段和措施,比如,農田基礎設施的公共投資、農業生產各環節的農機、植保、農技服務的政府提供,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尤其是開發適合機械作業、替代人力投入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農機。我國三分之二的土地、三分之一的耕地分布在山區和丘陵,開發和推廣適合丘陵山區的小型、便攜式、適合地區作業的農業機械顯得十分重要。此類可以由政府主導和國內支持手段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國目前隨著勞動力價格上漲而不斷下降的糧食產品的競爭力,而且由于其符合世貿組織規定中不受數量限制的“綠箱”政策的標準,因此可以加大力度、持續進行,增強糧食生產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內有效供應水平。
2.增強統籌利用“兩種資源”的能力
在國際糧食市場上我國具有大國效應,因此必須審慎把握好進口規模和節奏、方式與布局,同時注重進口來源多元化,分散集中進口的風險。目前,除北美外,南美、非洲、中東歐、東南亞等地都有很大的糧食增產潛力。在谷物基本自給的前提下,我們完全可以實現糧食進口地域的多元化,降低國際糧食市場波動給國內帶來的影響。同時,提高對國外糧源的掌控能力,在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開放戰略下,支持農業“走出去”,把推進農業“走出去”與實現市場多元化戰略有機結合,提升“走出去”對象國的生產能力,為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進口渠道夯實基礎,既要鼓勵企業在國外通過直接租賃土地、合資合作等方式建立糧食生產基地,也要鼓勵企業走出去投資建設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加工廠、收購碼頭和倉庫等物流設施。此外,還應積極支持中國糧食企業通過參股、并購等方式,參與農業跨國公司全球供應鏈建設,積極穩妥地直接參與國際期貨交易,爭取更大的國際市場價格話語權。
3. 積極參與國際農業貿易政策談判
作為農產品貿易大國,我國應更加積極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農業標準的制定,以及動植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生物質能源、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國際談判與協作。一方面,今后國內政策的制定越來越多地需要考慮與國際規則的接軌;另一方面,我們也需積極主動地參與政策談判,爭取更大的農業生產國內支持的政策空間。同時,基于農產品進口不斷增加的現實趨勢,我們的關注重點也需由反對貿易保護和國內支持措施、增加市場準入等角度,拓展到促進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規則,反對糧食出口限制、建立地區和國家間協作機制等有助于進一步改善中國農業發展和農產品貿易的議題,積極爭取對我國有利的貿易制度環境。
上一篇: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