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務虛,更要務實
現階段網絡空間國際合作較大程度上仍停留于“明立場”“亮主張”“樹理念”的階段,基本原則、網空愿景林林總總,既有共通之處,亦不乏分歧差異。盡管合作平臺和渠道十分豐富,然而技術的復雜性、國家的能力差距等增大了防范和打擊網絡攻擊、網絡犯罪和網絡恐怖主義的難度。例如在攻擊溯源方面,由于各方提供的證據無法證實,迄今沒有一個權威的溯源機制或機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網絡攻擊的打擊和執法效果。同時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組織、國家因發動大規模網絡攻擊而被追究責任。從根本上看,構建秩序若只留于口頭,最終只會以“法不責眾”收場。聯合國信息安全政府專家組歷經4年的多輪談判,2015年7月再次提交了最新的《關于從國際安全的角度看信息和電信領域的發展政府專家組》報告。新報告進一步細化了前期的理念與原則,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行為措施。如:提出了8條“關于自愿的非約束性國家負責任行為規范、規則或原則”;9方面建立信任措施,包括建立聯絡點、多邊磋商機制和程序,擴大和支持計算機應急小組和網絡安全應急小組的交流等;8項能力建設的具體措施,涉及為確保需要援助和提出援助請求的國家提供技術與培訓,幫助其制定相關戰略等。鑒于當前各國在網絡空間的訴求與立場仍存在較大分歧,來自20國的政府官員和專家努力形成的成果文件意義重大。但“自愿”“非約束性”的表述,對那些在網絡空間“心懷貪念”而一意孤行的國家而言,更像是一紙空文。
網絡空間規則制訂過程空前復雜。作為一個“具備權力投射和軍事能力的工具”,互聯網對傳統有關安全、穩定與主權的理念提出了挑戰。技術、政治、經濟和貿易、軍事、文化、人權……越來越多的因素被納入網絡空間規則的框架體系中,越來越多相關國際機構和組織進入網絡治理體系,再加上行為體的多樣化,必然帶來多邊、多利益攸關方和多文化之間的博弈。對全球網絡空間的最大威脅不是不自由、不開放,也不是網絡間諜,竊取知識產權,而是規則缺失,秩序失范。
上一篇:創新網絡時代高校宣傳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