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和支持任何對雙方都有益的合作
——訪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
編者按:新加坡是中國的友好近鄰,兩國合作交往廣泛而深入。11月6—7日,習近平主席將出訪新加坡,對此,新加坡有哪些期待?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經過的重要國家,新加坡如何評價“一帶一路”?如何從TPP創始國成員的角度來看待TPP以及中國與TPP的關系?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先生。
記者:羅大使您好。首先很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今年是中新建交25周年。中國與新加坡兩國自建交以來,雙邊關系得到了跨越式發展。習近平主席曾說,中國同新加坡是親密而特殊的伙伴。新加坡張志賢副總理曾用了16個字形容中新關系,即“廣泛實質,互補共贏,與時俱進,引領未來”,怎么理解這16個字?
羅家良:中新兩國雖然是1990年開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但在正式建交之前,兩國的領導人就已經互訪了。這在國際外交關系上是很罕見的情況。李光耀先生1976年就已經訪問了中國,1978年鄧小平先生也曾到訪新加坡。這兩次互訪,雙方都給予了很高規格的接待。
1990年10月3日雙方簽署建交協議之后,中新兩國合作交往的內容越來越廣泛深入。鄧小平先生在南方談話中講到要借鑒新加坡經驗,之后便不斷有中國的領導干部到新加坡考察和交流。考察和交流初期,中方主要關注的是經濟議題。為了更好地實現經驗轉移,在李光耀先生的提議下,中新兩國在1992年創辦了蘇州工業園區,通過政府間合作的模式實現經驗轉移,并以現代工業園區吸引外資。到了2007年,中國越來越重視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于是中新兩國又啟動了第二個國家級合作項目,即天津生態城。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技術的經驗轉移。
除此之外,中新兩國在廣州啟動了知識城項目,在成都建立了高科技創新園,在吉林創設了食品安全區等。通過這些項目可以看出,兩國在經貿領域的合作關系是不斷與時俱進的,針對兩國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不斷進行新的合作。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步伐,新加坡又啟動了離岸人民幣中心,只用了兩年時間,新加坡就已經是除香港之外的最大離岸人民幣市場。還有人才培訓合作。到今年為止,已經有近五萬名中國領導干部到過新加坡參加培訓。十八大以后,我們針對中方非常關心的社會治理、依法治國、廉政反腐、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和諧等議題,與來新培訓的干部們交換經驗。
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廣泛實質”的由來,雙方合作的內容非常廣闊。當然,要合作,就一定要有“互補共贏”,讓雙方都覺得符合各自的利益。現在,中新雙邊關系最關鍵的是最后四個字,怎么樣引領未來。11月初,習近平主席將訪問新加坡,我們熱烈歡迎,因為這充分反映了兩國領導人和兩國人民建立更緊密關系和友好關系的意愿。我們也很希望對未來雙方合作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記者:11月6日到7日,習近平主席將出訪新加坡。這次訪問,新加坡方面有什么期待?國內反應如何?
羅家良:目前我們都在如火如荼地準備。大家都非常期待習主席的這次國事訪問。這是新加坡和中國一路走來的這25年歷程中,兩位元首第一次在同一年內進行互訪。
這次習主席訪問期間,兩國應該在兩方面有重要進展。一是中新自由貿易協定實質的升級。中新自由貿易區2009年落實以來,對兩國經貿往來發揮了非常正面的作用。中國在2013年成為了新加坡最大的貿易伙伴,新加坡也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升級中新自由貿易協定,一方面可以鼓勵新加坡企業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加深兩國的經貿關系;另一方面也能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打造開放型經濟體的決心。同時,雙邊貿易協定的升級版也可以給我們正在洽談的其他區域經貿安排帶來催化作用。
二是推進中新兩國在中國西部探討設立第三個國家及政府間合作項目。繼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之后,中新兩國的政府間合作項目將一如既往地與時俱進。第三個項目將以“現代互聯互通、現代服務業”為合作主題。這里面包括四大領域:金融互聯互通、現代物流互聯互通、航空互聯互通和通訊互聯互通。針對這四個領域,我們與中方共同進行了長期的考察、調研和討論,已經從中國西部的十二大省市當中選定了三個候選城市:成都、重慶和西安。期待很快向外界公布新進展。
記者:您曾經提到過,新加坡參與中新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的宗旨是要具有示范效應。您認為是什么樣的示范效應?
羅家良:我說的示范效應,就是說政府不做企業本身可以做的事情。我們的項目推行的是總體規劃,是示范性概念。比如蘇州工業園項目。當時中國對工業園這個概念還比較陌生,也缺乏設立工業園的經驗。在這種條件下,中新兩國政府共同打造的蘇州工業園區提供了一套既符合中國需求并具有示范性的做法。現在,中國的企業已經完全領悟了發展現代工業園的經驗。這類項目也完全可以由市場和企業來進行。目前正在推進的中國西部中新政府間合作項目也將具有這樣的示范效應。中國西部相對后發,各項基礎設施和人才條件都不如沿海地區,因此,我們希望與中方探討促進互聯互通、推動改革的創新舉措,將這一個項目輻射到中國整個西部,并且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創出一個新的示范點。
記者:新加坡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參與國,也是最先響應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盟國家。您覺得,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共建“海上絲綢之路”?
羅家良:新加坡歡迎“一帶一路”倡議,因為區域有這個需要。現有的機制、組織還不能完全滿足區域國家的需求。因為需求很大,所以歡迎所有能夠做出貢獻的倡議,也歡迎其他國家都能夠參與其中。
新加坡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能扮演一定的角色。新加坡面積小,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不多。但是,作為區域金融中心及樞紐,新加坡能為基金流通和資訊暢通提供有力的支撐。據商務部近期發布的數據,中國對外投資,在“一帶一路”國家當中,對外投資數額榜首為新加坡。我認為這些投資主要是借助于新加坡建的金融及投資管理平臺面向區域。
“一帶一路”倡議要取得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是怎樣把這個倡議從“中國的倡議”變成“我們的倡議”,讓區域國家增加歸屬感和擁有感。在“海上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需要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此次習主席訪美時也提到了,歡迎各國參加。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態度。因為區域內所需要的工程項目和需要投入的資金、經驗、參與度十分龐大,不是一兩個國家能夠完成的。我們歡迎任何愿意做出貢獻的國家參與其中。
還要將公路、鐵路、航空、金融、資訊、通訊等各個領域都吸納進來,使“一帶一路”倡議更加現代化,也讓更多的國家參與其中,最終,除了促發展,還能夠增加互信,增加相互理解,維持區域和平。
記者:最近一段時間以來,TPP成為中國熱議的名詞,受到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們都知道,新加坡是TPP的創始國之一。請問新加坡當時為什么要在已有的東盟等經濟體之外,再建立TPP這樣新的經貿安排?
羅家良:新加坡對自由貿易協定一貫采取自由開放的態度。TPP的前身,現在媒體大多認為是P4,其實,它還有一個更早的前身叫作P5,其中包括新加坡、智利、新西蘭、文萊和美國這五個國家。后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P5沒有談成,成為了新加坡、智利、新西蘭、文萊四國間的P4協議。之后,美國又要求重新加入P4談判,陸續又有日本等其他國家加入進來,最終變成了十二個國家,不再以數字命名,改稱為TPP。這個協議的出發點就是開放,降低關稅,減低各種非關稅的阻礙、貿易壁壘,并提高貿易投資便利。
記者:對于TPP對中國的影響,肯定的有之,否定的也很多。您怎么看待TPP對中國的作用和影響?您認為,TPP對中國究竟是挑戰還是機遇?
羅家良:太平洋兩岸各國都在討論TPP的作用和影響。我個人認為,對于TPP,我們都應采取公開包容的態度,應該歡迎所有能夠有助于區域貿易、經貿發展的、減低自由貿易投資障礙的安排。新加坡歡迎中國在覺得適當的、準備好的時候參與TPP。我也注意到前幾天,《學習時報》登的一篇文章,對TPP的影響做了很深入的分析,認為中國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參與。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世界的變化不會停留在某時某處,等待任何一個國家。大家都要不斷通過自身改革來跟上世界改變的速度。
事實上,我們最終的目標在于世貿組織,希望能夠促進和達成新一輪的多哈回合談判。由于WTO的成員國很多,所以,才先進行周邊的、區域性的、雙邊的經貿安排。這些安排可以給WTO作為基礎鋪路,與WTO的關系實際上是互補性的。同樣的,各個區域安排之間也是互補性的。當然有時候個別區域安排會相互帶來一些競爭,但這是可以激發貿易投資更加自由化的良性競爭。
我在中國快四年了,也了解中國當時參加WTO的經驗。在討論是否加入WTO的時候,中國國內也有一點憂心,不確定中國是否準備好了。直到加入WTO之后,帶動了國內相關的改革,并且開啟了中國十多年的黃金發展階段。目前,我覺得中國現任領導人也是充滿信心地推進改革,所以,我們歡迎中國在準備好的時候也參與TPP。我相信中國完全有能力參與TPP。
記者:除了經濟領域,未來中新兩國還將在哪些領域進行重點合作?
羅家良:人才的交流和培訓,這始終是我們兩國合作的亮點。未來,我們還會加深人才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兩國關系以民為本。兩國在民間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礎,未來我們還要不斷加深這方面的關系,推進民間的合作、交流、互動,同時候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除此之外,以經濟為依托,擴展到公益、人文、培訓等其他領域,形成立體的、全方位的合作。總之,任何對民間、對人民、對雙方都有益的合作,我們都支持。(史小今)
上一篇:如何讓優秀年輕干部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