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文森
通覽“十三五”規劃《建議》,闡釋說明的是未來5年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但每一項規劃任務的潛臺詞和落腳點卻都凸顯了人,都在于促進人民的進步和獲得幸福生活。
11月3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文。同時播發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議(討論稿)》向五中全會作的說明。這兩篇文獻不僅指明了未來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路線圖和基本遵循,通篇讀下來,讓人深深感受到其貫穿始終的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時代使命——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以人民為中心。
發展為了人民
在《建議》第一部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被放在了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必須遵循的六大原則的首位,這與過往的5年規劃相比,突出強調規劃的“人民性”還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什么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建議》將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指出“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這深刻地表明,我們的發展動力依舊來自人民,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的根本。在這個重要的時空交匯點上,歷史再一次證明:中國共產黨由“人民”而生,“人民”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宗旨歸屬。
《建議》強調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實現“人民主體地位”,就要求我們要“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在“十三五”規劃的新目標中,也凸顯了“人的價值實現”。《建議》指出,未來5年,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普遍提高。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小康,必須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要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基本建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