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文明建設、土地所有制、綠色發展、一帶一路、法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吳潛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裝”】
清華大學高校德育中心教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吳潛濤表示,自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命題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目前,理論界和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問題討論非常熱烈,每年專著論文就有上千篇,但這些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距離黨中央要求和人民群眾需要還有差距。特別是在培育和踐行的過程中,存在一種泛化趨向,認為凡是正能量、要宣揚的,就完全等同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個“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裝。弄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自的含義及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系,講清講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價值觀的本質區別,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踐行模式,是協同中心成立的初衷。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坤明:準確把握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
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黃坤明認為,新形勢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必須按照《建議》的要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貫徹落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方針原則,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職責。以理想信念為根本。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中心環節。重在建設。重在建設、以立為本,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針。為民利民惠民。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創新。全面推進理念創新、體制創新、手段創新、工作創新,是增強精神文明建設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開創新局面的必由之路。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摘編自《人民日報》
【程雪陽:如何抓住“集體土地所有制的模糊性”與“政社分設改革未完成”這兩個“牛鼻子”】程雪陽撰文表示, “集體土地所有制的模糊性”與“政社分設改革未完成”并非兩件互不相干的事情,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說,只有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才能準確地理解、界定和改革中國的集體土地所有制。如果兩個改革“牛鼻子”抓不住的話,其他具體的改革措施都很難落實。那如何抓住這兩個改革“牛鼻子”呢?
首先,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應選擇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比較發達的區域,暫停實施《土地管理法》第10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法》第12條、《物權法》第60條以及《村委會組織法》第8條第2款等相關法律條款,剝離村委會根據上述條款所享有的經營管理集體土地的權利以及代表集體行使土地所有權的資格。其次,在暫停實施上述法律規定的區域,對于集體經營性資產,應在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全面核實農村集體資產基礎上,按照“折股量化”的原則對集體土地等資源性資產進行確權登記,將土地使用權明確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并抓緊產權證的頒發工作。最后,對于“折股量化”后的集體資產,包括承包地、宅基地以及其他集體經營性資產,應賦予農民依據其所占有的股份以及相關產權證書,享有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的權利。為此,就應建立符合實際需求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保障農村產權可以依法、自愿、公開、公正、有序交易。
摘編自《學習時報》
【諸大建:綠色發展的主流化有四個導向】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諸大建認為,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確立為“十三五”規劃建議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發展將由此成為中國發展戰略與發展政策的主流。過去多年來,我們的發展觀雖然越來越多地提到綠色,但是一直沒有進入對實際發展有指導意義和操作意義的五年發展規劃之中?!笆濉币巹澖ㄗh將綠色發展作為指導思想和獨立部分進行展開,是綠色發展的主流化。從地位、廣度、深度、新度等多方面,可以認為綠色發展的主流化有四個導向。一是民生導向。其一從頂層設計而言,對于中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原來人們多從GDP總量和人均收入相對于2010年翻番達到世界銀行要求的人均1萬美元的門檻去解讀,現在“十三五”規劃建議將綠色發展理念目標化和操作化,使得五年發展規劃第一次成為十八大強調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五位一體概念的實際體現。其二從解決當前短板問題而言,“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綠色發展強調要解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二是深層導向。更深的綠色發展理念,需要從根因和起源的角度,進入到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之中,進入到體制規范組織安排之中。中國未來的綠色發展包含了由淺入深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發展的結果需要保證有看得見的青山綠水;第二層次是看不見的作為驅動力的經濟社會過程和發展模式的綠色化;第三層次是不易直覺感知的體制安排和組織構建。三是系統導向?!笆濉币巹澖ㄗh,第一次表現出綠色發展政策設計上的系統性,而降低物質消耗強度和污染排放強度或者提高資源生產率是有關生態消耗效率的政策。四是國際導向?!笆濉币巹澖ㄗh的綠色發展,明顯地表現出國內與國際相結合以及兩者互動的視角,其一,1992年以來國際上倡導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社會、環境是發展的三個支柱,強調三者之間應該有好的比例關系。其二,以往我們在國際上討論環境問題,態度常常是防守型的,強調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硬道理,只能采取最基本的環保戰略和政策。
摘編自《文匯報》
【江時學: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上海大學全球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江時學指出,中歐人口之和超過全世界人口的1/4。因此,擴大雙方人民的交往對增進共同了解、促進雙方各領域的交流至關重要。中國主張“和而不同”,而歐盟強調“多元一體”。中國是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歐洲則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
民心相通是雙向的,即中國人民既要了解他國人民,又要努力使自己被他國人民了解。毋庸置疑,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它具有包容性,可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意味著,在推動“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時,中國愿意接受其他文明,敢于學習其他文明的長處。確實,歐洲人應該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評論中國,尊重中國所選擇的道路。當然,中國也應該一分為二地對待來自歐洲的批評,要秉持大度的胸懷和兼聽則明的心態?!耙粠б宦贰睘橹袣W雙方豐富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只要雙方共同努力,求同存異,必將在這一陽光大道上闊步前進,實現實實在在的雙贏。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莫紀宏:“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所有治理領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存在“兩張皮”】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莫紀宏認為,從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法治思維”的概念,經過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的進一步闡述,更加明確了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所有治理領域”解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的重大實踐問題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有序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大背景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所有治理領域”的價值要求并沒有在制度上與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的具體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仍然存在著“兩張皮”的問題,往往是在抽象意義上可以很好地說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所有治理領域”解決問題的必要性,但在具體制度設計和實際問題的解決方面還缺少必要的“抓手”,很多政策性的舉措依然“政策性”太強,法治思維的特征不明顯,存在著巨大的法治提升空間。例如,根據憲法第25條規定,“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根據“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的憲法原則的要求,在不同時期,既可以在具體政策上表現為“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政策”,也可以是“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甚至還可以是“一對夫婦可生三個孩子政策”。也即,只要是國家根據“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憲法原則制定的具體生育政策,都屬于計劃生育的一部分。故目前不宜對憲法第25條規定的“計劃生育”政策僅僅作限制生育的解釋,應當根據“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憲法原則,作“擴大”或“縮小”兩種意義的解釋,要學會運用憲法解釋的方法來加強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摘編自《檢察日報》
?。ü饷骶W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