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以新思維看待人口紅利與GDP增長

2015-11-13 10:29 來源:《上海證券報》  我有話說
2015-11-13 10:29:08來源:《上海證券報》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人口紅利只是提供了機會(“人口機會窗口”),要變成現實紅利,必須具備一些條件。

  一則要有就業崗位,較多的勞動力供給才能成為生產性人口,才能變成現實的生產力。而就業崗位又取決于經濟發展等。故人口紅利與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否則就難以解釋為何世界上許多人口較多的發展中國家沒有產生現實人口紅利的現象。

  二則資本積累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還依賴于好的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等。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可將個體的儲蓄和資本積累高效地配置到合適的企業、產業和區域中去。

  三則人口素質提高、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人口向更高效率的產業和區域轉移、人口的需求滿足等廣義人口紅利的釋放,還依賴于教育制度、產權制度、分配制度、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財稅制度、消費制度等的建立和改革。

  中國的狹義人口紅利已開始出現轉折性變化。

  首先,近年來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開始下降。國家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我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74.4%,比2010年微降0.1個百分點,總撫養比由34.17%上升到34.35%。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為74.1%,較2011年繼續下降0.3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開始出現。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報告認為,2010—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口撫養比則相應上升,人口紅利趨于消失。據聯合國2011年5月發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訂本》預測,2030年中國人口數量為13.93億元,0至14歲人口組占比為14.61%;15至64歲人口組占比為68.92%。據此計算,2030年總撫養為45.1%,較2011年的總撫養比34.4%上升10.7個百分點。

  其次,人口老齡化日趨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我國少兒撫養比由1999年的47.7%下降到2010年的36.9%,老年贍養比從1999年的10.2%上升到2010年的11.9%。2011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9.1%,比上年增加0.25個百分點,老年贍養比從11.9%上升到12.25%。2012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9.4%,比上年增加0.27個百分點。據聯合國2011年5月份發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訂本》預測,203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組占比為16.47%。另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和預測,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從7%上升到14%經歷的時間大約只要25年。有關專家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若從廣義人口紅利來看,中國的人口紅利遠未消失。

  首先,人口的素質紅利或人力資本紅利還很多。提高人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增加人力資本,使人力資本替代勞動力數量成為可能。隨著人的壽命延長,可利用的老年人力資源或人力資本越來越多。

  其次,人口的積極性創造性紅利遠未充分發揮。由于產權和知識產權制度還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等,相當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創造性還未充分發揮出來。若發揮出來,還會帶來很多紅利。

  再次,人口的分布結構紅利還有很大的釋放空間。中國的工業化仍處于中后期階段、城鎮化仍處于加速階段中,農村人口向更高效率的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的空間還很大。即便是已轉移出來的農村勞動力也存在就業不足的問題,存在受過多年職業技術培訓的熟練農民工返鄉的問題。

  最后,人口的需求拉動紅利還有不少。越年輕的人口,消費越時尚,消費需求越大。養老、護理等老年需求也在擴大。同時,消費結構還在升級中。

  如何延長人口紅利期、充分發揮廣義人口紅利?可采取如下對策:適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延緩老齡化進程;大力發展教育和培訓,完善醫療衛生體系,增加人力資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改革產權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完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調動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革戶籍制度,推進全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勞動力市場制度,消除人口向更高效率產業和區域轉移的障礙;建立彈性退休制度,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發揮老年人群“余熱”作用,進行老年人才資源開發,大力發展老年產業,完善老年人再就業勞動保障政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產能過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減少產業發展對勞動年齡人口的過度依賴等。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