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方式現代化的標準之一:民主化
傳統社會采取的是君主管制的治理方式??鬃又v:“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主治理”是現代國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也是其區別于傳統社會的根本特征。根據“定標”原理,現代國家需要同時具備有效性和合法性,才能穩定存在。而民主正是現代國家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幾乎全世界的統治者,包括非民主國家的統治者,都在努力研究‘民治’(rule by the people)的思想,以便為他們的統治的合法性提供解釋。有史以來,從來沒有國家領導者為了他們統治的合法性如此廣泛地求之于民主思想?!保╗美]羅伯特·達爾:《民主及其批評者》,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5頁)馬克思設想的“自由人聯合體”,實質上就是一種民主治理模式,讓國家回歸社會,實現民眾的自我管理?!叭嗣癞敿易髦鳌笔巧鐣髁x國家治理的核心理念,治理方式的民主化就是通過各種制度化安排,讓民眾能夠參與到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中,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地位。治理方式民主化要將“權為民所有”“權為民所賦”與“權為民所謀”“權為民所有”統一起來。停留在“理念”上的民主治理,在實踐層面上,很可能演變為“替人民當家作主”。
民主治理要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個環節都有規范的制度設計。在當代中國,民主決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推進國家治理方式民主化的第一步。所謂民主決策或決策民主化,是將民主理念,特別是民主機制引入決策的全過程,在經過廣泛的意見吸納,充分的協商、論證甚至博弈的基礎上,決策主體審議作出決定的一種制度安排。決策民主化包括了“目標”和“過程”兩個方面:前者要求終端的決定是廣泛反映民意的,整合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的,體現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后者指決策程序是公開透明的,決策過程是充分的民主討論、協商的過程。決策民主化是民主治理的重要環節,也是它的重要實現形式。在利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決策民主化構成了一種新的利益調節機制,決策目標民主化體現為利益表達、利益整合機制,決策過程的民主化體現為利益協商、利益表決機制。這樣的一種利益調節機制,提高了政府管理多元化社會的權威性。
國家治理方式現代化的標準之二:法治化
馬克斯·韋伯指出,人類社會出現過三種統治類型:一是傳統型;二是卡理斯瑪型;三是法理型。法理型統治是建立在一系列明確的規則、法律和其他制度的基礎上。統治者通過程序、規則和法律進行國家管理,并且民眾服從程序、規則和法律的權威。([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歷史支配的類型》,康樂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頁)現代國家就是一種法理型類型,其根本標志就是從“人治”到“法治”的轉型,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最重要的方式。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法治的現代化具有同步性。國家治理方式法治化就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一切主體,無論是政府權力主體,還是相關的權利主體,都應當在法律、規則、程序等條件下實施各自的職能活動或社會行為,各主體的行為都受到法律和規則的約束。
首先,要樹立和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先是全面地實施憲法。國家治理的法治化必然要求最重要的治理主體及中國共產黨要依法執政。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憲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權,即“法外之權”。黨要按照法治原則對國家和社會進行領導和治理。
其次,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政府及行政權是治理主體之一。治理方式法治化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將行政權納入法律的約束之中,它主要包括三個要素:由法律設定行政權力的取得和邊界;行政權力依據法律行使;違法行政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再次,要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完善的司法體制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重要法治基礎。司法體制改革是推進治理法治化、建立法治中國的突破性環節。
最后,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國家治理法治化的基本面就是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社會最大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具體到社會領域,就是政府依賴于高度集中的權力體制管理社會事務、控制社會成員。政治權力直接管理社會,政治運動解決社會矛盾,構成了“黨治國家”的路徑依賴。改革開放以來,巨大的成就與問題并存,在“時空壓縮”背景下,各種社會矛盾“重疊式”存在,社會心態也日趨復雜。在國家與社會相對分化的條件下,依賴直接的政治手段、“運動”“特事特辦”“文件”“指示”等方式,治理社會、化解社會矛盾,越來越顯示出局限性?;馍鐣?、解決社會問題可以用經濟的、行政的方法,但根本的還是要靠法治的方法。任何社會都有一定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關鍵要將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納入法治軌道上加以規制和解決。離開了法治軌道,即使一些社會矛盾得到了有效控制,也會產生不好的社會示范作用。法治既是一種約束手段,同時也是激勵機制,讓人們從守法、用法的行為中獲得益處。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
上一篇:“全民造句”時代的城市軟實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