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厲以寧
核心觀點
●第三產業的比重占到了51%,表明我們進入到工業化向后工業化時代的過渡期,但中國有一個情況不一樣,中國的工業化并沒有完成
●新常態之下,我們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要繼續實行工業化,讓高端的制造業發展起來,要扶貧開發,但關鍵還是要轉變發展方式,這條路我們一直沒有走好
●現在企業搞創新時,在實驗期間,得不到政府減稅的鼓勵,直到做成功了才減稅。但創新最困難的時候,其實是在實驗過程中
●凡是沒有進負面清單的都可以做,這對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今年統計局第三季度公布的數字,有個很值得大家關注的點,就是第三產業的產值在中國的GDP中已經占到了51%。這是一個標志。
我們已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的初期,這一時期工業化有三個重點
從發展歷程看,人類社會發展大體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農業社會,這是第一產業在GDP中占主要位置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工業化階段,這時候第二產業的比重逐漸上升,工業產值在GDP占的比重成為第一。第三個階段是后工業化階段,在后工業化階段,第三產業的產值逐漸占到了GDP的一半以上。在西方發達國家,大概第三產業占的GDP比重在60%-70%。
在第三個階段,對于西方國家來說,經濟增長率肯定是要下來的,因為第二階段是工業化時期,所以在第三產業達到60%-70%的時候,能夠保持3%左右的增長率,在他們認為已經是不錯了。
中國怎么樣?我們應當看到,既然第三產業的比重占到了51%,這就表明我們進入到工業化向后工業化時代的過渡期,也就是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的初期。但中國有一個情況跟他們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工業化并沒有完成。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什么——高端的成套設備的制造業要占主要地位,并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而我們離這個還有距離。
所以,盡管第三產業占了51%,以后還會陸續增加,但是我們不該忘記,我們的工業化階段并沒有完成,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實行工業化,尤其是發展制造業。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重點:第一,一定要加快結構調整。結構調整是能夠實現工業化的戰略。如果沒有結構的調整,那么我們距離世界制造業頂尖的位置是越來越遠的,而不是逐漸靠近的。第二,第三產業還要繼續發展。第三產業不發展,我們在后工業化時代就很難有較大的進展。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需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因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之后,才能把消費當成一個主要的增加GDP的方式。第三,我們一定要看到中國的農業還大有前途。我們不認為中國的農業跟發達國家一樣已經走到了頂點了,不是的,很多地方還在搞扶貧開發,就是致力于城鄉差距的縮小,并且能夠使農業真正走向產業化的道路。
上一篇:“趕上時代”和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