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顏曉峰
核心提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銜接過渡的關鍵階段。確立科學正確的發展理念,對于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靈魂,是貫通“十三五”規劃建議的主線,是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的引領。
“五大發展理念”反映黨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治國理政的首要課題。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取得了寶貴的認識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起點上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凝練為“五大發展理念”,這是黨揭示發展規律的思想結晶。
依靠創新發展,轉變發展動力。從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看,發展動力一般要經歷資源驅動、要素驅動、創新驅動的不同階段。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的動力類型呈現衰勢、難以為繼,必須實現動力轉化,轉向創新驅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本質是創新。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準確把握創新在當今世界的經濟社會功能,是對發展動力認識的深化。發展需要創新,不創新就不能發展。改革就是創新,“十三五”時期改革和發展的“雙重奏”,實質上也是創新和發展的“雙重奏”。
依靠協調發展,解決發展矛盾。發展是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需要與增長矛盾的基本途徑,發展本身也會產生新的矛盾,因此發展規律也是在解決發展矛盾中求發展的規律。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不平衡屬于發展結構的不協調,不可持續屬于發展階段的不協調,都可依據協調發展的規律來解決。協調發展就是追求發展布局、發展關系、發展空間、發展要素、發展進程的協調性,防止和遏制孤立發展、片面發展、畸形發展、隱患發展。著力補齊短板才能促進協調發展,加強薄弱領域才能增強發展后勁。
依靠綠色發展,保證發展永續。發展必須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這些規律的共同要求,就是綠色發展。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把綠色發展列入發展理念,表明了發展視野的開闊和長遠、發展境界的拓展和提升。在唯物史觀看來,自然是社會化的自然,自然規律要將經濟、社會規律融入其中;社會是自然界的社會,經濟、社會規律要與自然規律相互協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都是要告別以嚴重污染為標志的黃色、白色、灰色、褐色、黑色發展。
依靠開放發展,拓展發展格局。封閉是停滯、僵化、衰敗之道,開放是活力、進取、興旺之道。開放不僅是基本國策,而且是基本理念;不僅與改革并列,而且在發展理念中單列。這就足以表明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時代潮流中,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開放才能發展、發展必須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是必然選擇。推進雙向開放,就能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依靠共享發展,分配發展成果。發展產生財富,財富需要分配,分配是發展規律的重要方面。發展為了誰,很大程度上要通過發展成果的分享分配體現出來。當前,我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較大,消除貧困任務艱巨。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共享發展,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共享發展才能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公正感、主體感,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團結,在財富和收入分配的層面上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上一篇:領會和把握黨的文藝思想的權威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