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魯佑文、孫夢如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及計算機網絡和智能手機普及應用,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在網絡影響下正發生悄然變化。其中,大學生群體中沉迷網游、網戀,荒廢學業,淡漠傳統文化的案例屢見不鮮,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更是令人扼腕。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傳統文化傳承功能失調,西方文化甚囂塵上。據調查,“90后”用差不多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進行社交、購物、學習、工作和休閑娛樂,但與傳統的報刊和浩如煙海的典籍接觸甚少,普遍欠缺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亟需對中華傳統文化補鈣!當充斥于網絡空間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當“后工業化”、“后現代化”的心靈荒原蔓延,相當一些大學生迷失自我,在迷茫中虛擲青春,沒有樹立一個可以為之奮斗的長遠目標與理想。比如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相當一部分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可是漢語書寫與表達能力卻表現平平,甚至寫起作業錯別字連篇;大學生們熱衷諸如圣誕節、西方情人節這類西方節日,追求感官的美國大片,而對反映中國傳統愛情觀念的七夕節棄之不顧;蘋果手機和三星手機幾乎壟斷了當代大學生群體在手機使用上的消費,而物美價廉的華為手機和小米手機卻被視為低檔貨!西方文化日益滲透到當代大學生群體精神生活。
二是漠視傳統文化與道德,功利主義思想抬頭。一方面漠視傳統文化與道德,“三觀”遭扭曲。2010年中國婦女網發布《女大學生價值觀調查紅皮書》表明,貪圖享樂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價值誤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的不成熟,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和偏激性,使得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互關系,過分地強調自身的社會作用和社會角色,夸大自我決定性,用片面的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主宰、自我實現否認社會集體對自己的約束,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于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大學生中部分人不能夠正確地看待同學,不能恰當地處理與同學、室友的關系,時以嘲笑、吐槽、甚至惡意陷害他人為樂。一方面人文底蘊薄,功利主義盛行。當代大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接受應試教育,甚少參與社會實踐,人文與社會知識欠缺。進入高校以后,大學生們面對的是一種全新的、斷崖式的教學與研究模式:沒有具體的學習任務,沒有要求死記硬背的“死”的知識與理論,更多的只是要求思考、理解、分析和創新,中學沉重的學習任務與大學看似“輕松”,有冰火兩重天之感。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和強烈的社會功利主義,讓相當部分大學生無心學習——知識的學習與積累,知識的更新與創新是個相對緩慢和需要巨大付出的艱難過程,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網絡與新媒體便捷化、碎片化、膚淺化、娛樂化、調侃化、符號化的閱讀方式卻正在擠占甚至替代傳統的讀書方式。這極大地滿足了相當部分當代大學生群體一時無聊、空虛之需求,手機網絡沉迷與網癮、宅男宅女、低頭一族普遍流行、隨處可見,國家和社會普遍堪憂!
面對嚴峻現實,我們唯有重拾傳統、正本清源,培養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自覺,民族復興方能實現。
一是政府及其主流媒體要重視與引導,發揮其主導作用。無論西方主流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總有占據社會主流并與政府長期保持整體一致的主流媒體,傳播著社會的主流意見與價值觀。政府必須足夠重視并著力關心當代大學生成長,并為其成長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在對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的孕育、接受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方面,國家、學校、社會和家庭責無旁貸!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兩千余年來一直占社會主導的儒家文化傳統和社會公序良俗,大眾傳媒對此當長期不懈地傳播,為其終極使命和社會責任。
二是媒介組織應將社會利益始終置于首位,強化使命擔當。新聞媒體作為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應當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結合,始終將社會利益、傳媒的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大眾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網絡中,處于一種樞紐地位,是社會的“神經”和“血管”,是現代社會通暢運轉的必要條件。媒介組織當做好傳承優秀文化工作,自覺地抵制各種錯誤、腐朽的西方文化沖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三是高校利用新媒體,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構建認知平臺。作為教育主陣地之一,高校承擔著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功能。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校園文化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有著重要影響。高校利用新媒體,可營造一個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大學生參與到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讓中國傳統文化得到廣泛地認知和接受。四是大學生個人應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代大學生當尊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合理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這個重要資源。只有尋找到本民族的文化之根、之源,才能辨清發展方向,才能惠澤中華民族子孫萬代,才能切實把握中華民族命運,也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思想與文化日趨開放、自由和多元的今天,當代大學生當理性地分析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尋求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現代意義,以有利于中國文化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