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研究狀況
相較而言,國內對于努斯鮑姆“好生活”倫理思想的研究起步較晚,廣度和深度皆顯不足。2007—2013年間,《善的脆弱性》、《培養人性》、《詩性正義》和《告別功利》被譯成中文,國內的相關研究也主要圍繞上述譯本展開。值得一提的是,2008—2014年間,國內對努斯鮑姆的研究明顯增多。從中國知網的數據可以看出,2008年專門研究努斯鮑姆的論文僅有1篇,到2014年上升到14篇,再加上有關努斯鮑姆的倫理、教育和世界公民思想等文章共有20余篇。2014年,專門研究努斯鮑姆思想的學術論文就有5篇公開發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研究隊伍中來。
雖然研究內容分布于不同學科領域,但針對其“好生活”倫理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見,主要體現在“好生活”與脆弱性關系、詩性正義、教育研究、世界主義、世界公民思想和能力理論等方面。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是范昀發表在《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5期的《藝術、理論及社會正義——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瑪莎·努斯鮑姆訪談》一文。范昀就文學對于哲學研究的重要性、人文教育和社會正義等問題對努斯鮑姆進行了采訪,為“好生活”倫理思想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給國內努斯鮑姆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就目前的總體情況來說,國內對于努斯鮑姆“好生活”倫理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凸顯《善的脆弱性》的主題,使國內學界重新審視“好生活”,了解到壞運氣使“好生活”具有脆弱性,人具有好品格與生活得好之間是存在裂縫的;第二,強調文學與情感的重要性,努斯鮑姆的詩性正義思想是以借助文學想象與情感為前提的;第三,厘清“世界公民”的含義與培養“世界公民”的方法,即通過人文學科和多元文化課程的進路來培養“世界公民”。
但是,從研究廣度來看,對于“好生活”思想的研究呈現出碎片化,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與闡述;從研究深度來看,有關成果更多的是對中文文獻概要式、綜述式的介紹,或者是對外文文獻的翻譯,研究深度略顯不足;從研究內容來看,缺乏對努斯鮑姆“好生活”思想演進過程的探究與分析,特別是對于其學術思想產生的淵源、原因、目的、現實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梳理不夠,至于諸多領域著作相關性的理解和內在邏輯的呈現,也幾乎沒有涉獵。
探究世界公民“好生活”的生存之路
努斯鮑姆從各種不自由、不平等和不公平等社會現象入手,為弱勢群體搖旗吶喊,尋求公平與正義。她對德性、正義和教育等問題的關心具有全球視野,力圖探究一條世界公民“好生活”的實踐生存之路。努斯鮑姆超越了以往傳統思辨哲學的理論推演,更關注于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困境。因此,在努斯鮑姆的研究中,始終有一條實踐哲學思想的隱線貫穿始終,實踐哲學思想統領經濟、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其實,努斯鮑姆一直致力于闡發人的有限性存在和如何超越有限性,過上“好生活”的倫理思想。正是因為脆弱,才使好生活愈顯美麗。而“好生活”目標的實現,更凸顯了實踐智慧在解決諸多社會問題中的重要性。
上一篇:分享擺脫貧困的“中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