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重慶文理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張詠清
文藝作品的教育作用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它能夠陶冶情操,感化性靈,啟迪人生,激勵斗志。
制定國家文藝發展戰略,彰顯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言猶在耳。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凝練出了向美從善、和諧統一的審美價值觀,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樣式,對中華文化和人類文明進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文藝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物化形式,是人類社會最高的審美形態,它的基本點在于揭示真諦。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真善美的審美觀,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
然而,近年來一些人的創作觀念發生了偏差,嫌棄中式的“土氣”,照抄照搬西方表現樣式。有的改頭換面貌似洋人,有的脫胎換骨神似洋人。在一些文藝作品中,讀不出高尚典雅的中國品質,卻充斥著低俗、粗俗、媚俗之氣。藝術創作沒有了激情與靈性,成為金錢銅臭熏染下的功利產物。
筆者認為,文藝作品的教育作用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它能夠陶冶情操,感化性靈,啟迪人生,激勵斗志。并能使人格完善,思想境界提升,傳遞社會正氣,維護社會公德,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特別是我國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時,急需中國精神來引領、支撐,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力量,砥礪民族品格,全力為之奮斗。
文藝創作是作者對社會生活審美體驗的形象反映,是作者被現實生活所感動,將所感形象通過藝術思維、提煉,創造出藝術形象,形成可供欣賞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只有深入到人民大眾之中,走進生活深處,發現生活本質,不斷增加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才能創作出真正有價值的優秀作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是文藝創作的基礎和源泉。
歷史上,凡是真正的藝術精品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文藝仍然需要以真善美為評判標準,讓真善美的文藝作品引領風尚。不論何時何地,優秀的文藝作品必然要反映生活的本質,體現根本的價值觀。衡量一個文藝工作者是否優秀,不僅要看其是否具有個性風格或創新,更要看作者是否具有一顆善良的心,是否能讓人們通過作品看到希望和美好,能否從作品中感受到對國家、民族和人民深深地摯愛,這是我們文藝創作和文藝事業走向成功的根本保障。
目前,我國的改革已進入全面深化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只有以愛國主義為根本,以強大的民族精神感召中華兒女凝心聚力,才能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因此,弘揚中國精神,彰揚中國品格,是時代賦予我們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上一篇:依法行政重在管權限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