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海關學院 吳燁
“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強調,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頻提“供給側改革”,表明中央決策堅持問題導向,從生產供給端入手,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對企業而言,如何抓住改革機遇,釋放供給活力,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近幾年來,“瘋搶日本馬桶蓋”現象,成為中國消費者并不陌生的現象。從根子上說,這是低端供給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結構性矛盾的體現。筆者調研2500余名受訪者,83.39%的人認為“客觀來說,只能說國產質量有待提高”。當下,追求“功能性、情感化和精神化”價值主張的消費者購買力日增,不再滿足于低質商品;企業則需采取多對多合作方式去實現企業使命、愿景和價值觀。還有部分企業表示產品質量不比國外產品差,卻無法獲得消費者青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品牌價值傳播缺失。在新形勢下,企業唯有用互聯網思維,堅持顧客導向、強化品牌與創新研究、重視價值共創共享、再造價值傳播場景,才能真正抓住改革機遇,釋放供給活力。
其一,需要企業堅持顧客導向。這是一個轉型的時代。轉型常常會意味著價值體系、行為模式和話語方式發生轉換甚至顛覆。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消費者面臨越來越多的信息選擇空間,廠商不能單一強調對顧客的控制,而更應強調顧客導向。供給側改革破題在于重視消費者。實證研究發現,當企業向消費者賦權,消費者認為企業的產品能滿足顧客的基本需要、認可企業服務、認為企業重視構建與消費者的關系、企業愿意與消費者產生互動,并且消費者能從與企業的交易活動中獲得價值增值的時候,消費者會強化對企業的認同感,展現重復購買、積極招募新顧客、有效抵制負面信息等行為。堅持顧客導向、重視消費者,這是轉型時代企業的應對之策,也是其應有的擔當。
其二,需要強化品牌價值和創新研究。微笑曲線展示了營銷(品牌)和創新(研發)是企業掌握競爭優勢的核心。品牌是企業軟實力的體現,財務績效、消費者行為和品牌強度則是品牌價值提升的重要維度;創新是經濟社會進步的重大推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高質量的研發機構、充足的科研投入、知識產權保護等外生性保障必不可少,“創意激發、全要素貢獻率增加”等內生性增長更為可貴。
其三,需要重視價值共創共享。營銷最簡潔的解讀就是“滿足別人并獲得利潤”,是一個價值創造、傳播和交付的過程。傳統“客戶滿意”概念被動式闡述供應者應該重視客戶、適應客戶和評價客戶的行為。而客戶價值創造理論將企業行為的方向、過程和控制集為一體,從客戶研究、企業能力和競爭環境的基礎出發,描述了企業行為的作用范圍,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描述、分析、選擇決策和控制的整體思想體系,認為企業客戶價值創造的能力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更為重視價值的共創共享。
其四,需要關注價值傳播場景再造。“互聯網+”代表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利用信息科學技術的跨行業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日益豐富的物品供給提供了更多的價值創造與價值選擇,如何構建連接一切的價值傳播通路,需要企業關注消費場景再造。
DT時代的企業場景再造需要掘金大數據,科技發展與社交網絡普及,使得顧客行為參與、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的數據成為管理戰略和商業模式優化的重要依據。如何通過快速迭代打造最小可行化產品,如何優化消費者的感知體驗、如何提高消費者的參與感、如何提升消費者的轉化率,如何提升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如何滿足亞文化群體的偏好,乃至如何強化品牌社群對碎片化消費場景的動力機制,這些不只是有益于提升品牌黏性和財務績效,而且還是產品更新換代、產業結構升級的前驅要素,更是供給側改革落地的重要抓手。場景復興、萬物互聯。產品功能與連接,為“互聯網+”時代的宏微觀主體提供無限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