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同年10月,在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由此,“一帶一路”作為新時期中國對外大戰略浮出水面。
圍繞“一帶一路”戰略,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在他看來,“一帶一路”是以周邊外交和互聯互通為依托,連接亞歐,是一個經濟、政治、外交、文化等全方位的新型區域合作概念。它不局限于亞歐,是開放與包容的。“一帶一路”為國際關系實踐帶來新思路、新概念、新理論。
一種新型國際發展合作方式
《中國社會科學報》:關于“一帶一路”是戰略還是倡議,曾在一段時間內為一些國外學者所不理解。究竟應該如何定義它?
張蘊嶺:“一帶一路”是大戰略設計,具有綜合的含義。它基于中國本身的發展,同時也基于地區和世界的發展。因此,不能把“一帶一路”作為短期的項目來對待。從落實的意義上說,它要有行動步驟、項目規劃,也要有落實的時間表,但這只作為部分的行動計劃,并不是包攬全部的一攬子計劃。
“一帶一路”從中國層面而言是一個大戰略設計,從全球層面來說則是一個帶有戰略意義的大倡議,即倡導大家共同來做的一件大事。從經濟角度,它可以改善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創建新的增長引擎,拉動地區和世界經濟的增長。從國際關系來說,它可以創建一種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國際關系和新安全框架。
《中國社會科學報》:能否就“一帶一路”概念的內涵詳細談一談?
張蘊嶺:首先,“一帶”,即“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實現地區均衡發展的戰略,也是對外關系結構均衡的戰略。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經中亞地區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000多公里。但是,當前推動“一帶”建設,并不是要簡單地恢復歷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絲綢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設新的開放與合作的經濟發展帶,把中國與沿線國家以發展這個主線緊密連接起來,構建經濟、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連接的新關系,構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運共同體。
第二,“一路”,即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旨在倡導和建設新時代的海洋新秩序。公元前200年秦漢之際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在歷史延伸中不斷拓展為交通貿易的黃金路線。如今,“一路”戰略下的內容,不僅僅是打通基于開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還要推進發展合作,與海上絲路相關國家共同打造沿海發展經濟帶,通過港口連接、港口經濟、沿海經濟等方式創建新的發展空間。
第三,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大戰略設計的支撐基礎?;ヂ摶ネǖ母拍钭钤缬蓶|盟提出,后來擴展到東亞合作機制、亞太合作機制,如今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實現互聯互通,就是要構建基于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的全方位連接,發展起四通八達的基礎設施網絡(陸、海、空交通網絡),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
“一帶一路”的大戰略設計指導思想超越了自貿區和多邊貿易體制,推進綜合發展環境的構建,強調共同建設、共同發展。“一帶一路”的合作方式不是通過談判,而是通過協商,是新型的發展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