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動態、長期、開放的大戰略規劃
《中國社會科學報》:“一帶一路”作為一個大戰略規劃的整體思路是什么?
張蘊嶺:中國有20多個近鄰國家,陸海相接,構成特殊的關系。中國向來把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定為國家對外關系的重點和外交的優先目標。“一帶一路”是中國對與周邊國家關系的重大戰略性規劃,即推動基于共同發展的中國與周邊國家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中國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發展的成功是內靠改革,外靠開放。當今中國與世界和區域市場緊密聯系,形成了具有顯性特征的周邊經濟圈。“一帶一路”將會使中國與周邊經濟圈的聯系更為緊密,以互聯互通的建設為基礎,逐步構建開放發展的經濟區,形成制造業、服務業、金融業,以及人文廣泛交互融合的經濟帶。這將大大改變以往以貿易和資源為主的經濟關系結構。
“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周邊是首要。中國周邊地區,除了個別發達國家外,西北部、南部、東南部,包括南亞、東盟、中亞等國家都是發展中地區,發展愿望強烈,發展潛力巨大。通過推動“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可以從中國的發展中得到好處,搭上中國發展的便車獲得較快發展。與此同時,中國也會從周邊國家的發展中獲得更多的拓展機會,從而使周邊地區成為中國延伸發展的依托帶。
《中國社會科學報》:周邊是首要,也成為諸如“‘一帶一路’只是向西發展”、“‘一帶一路’背向美國”等聲音的借口。您認為,如何回應這種偏見?
張蘊嶺:“一帶一路”是以周邊地區為起點和重點,但不限于此。“一帶一路”是一種跨區域的開放性框架,作為一項大戰略,可以更大地延伸與拓展空間,從亞洲到歐洲、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廣的區域。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帶一路”是一個帶有動態特征的大戰略規劃,是開放的。
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一年、兩年乃至八年、十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長期堅持做下去。應有優先秩序。首先是經濟,重點也是經濟,并且應先近處,然后逐步推遠。當然,還要拓展政治關系,發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設。從現在開始,從基礎做起,但要著眼長遠,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難,先近后遠,抓住重點。
另外,“一帶一路”戰略是主動性戰略而非主導性戰略,是以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為依托,并進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戰略,是構建穩固、相互依托、共同發展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戰略。
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一帶一路”的合作共建需要新的融資機制。絲路基金是中國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是各方共同參與建設的。它們不是要替代現有的國際機制,而是相互補充。亞投行是以亞洲冠名,但向歐洲、美洲、非洲開放,是理念和意愿相通的“志同道合者”的共同操作平臺。美國、日本不參加,還要觀察,這也沒有什么,什么時候想通了、認可了,再參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