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回應疑慮聲音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曾講到,“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倡議,要把倡議變為現實、取得成效,也面臨諸多挑戰。未來,應該如何做?
張蘊嶺:隨著中國上升為一個實力大國,其影響力不斷增大,自身利益訴求不斷增多。“一帶一路”大戰略要認真實施,一步一個腳印。具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要積極理解和回應一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戰略疑慮。一些國家懷疑中國借此實施“擴張”,對于合作共建基礎設施網絡存有疑慮,把經濟問題政治化;一些大國出于擔心排斥自己的考慮,不愿參與,對自己的伙伴國施加壓力,制定以我為主的“反計劃”。因此,對“一帶一路”建設要有戰略耐心,逐步與當地發展計劃、戰略規劃相對接,找到利益契合點。
第二,積極探索、實踐妥善的解決之道,化解爭端。比如,“一路”建設要突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新秩序”含義,即開放與合作的新海洋觀、新海洋精神。此外,要與爭端當事國進行對話協商,增加合作的共識;要加強與東盟組織的協商,在落實好南海行為宣言的基礎上,盡早完成南海行為守則的談判,簽署協議,推動落實。2015年是“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年”,有助于推動更大范圍的海上絲綢之路項目的建設。
第三,要創建可持續的新發展方式。以“一帶”建設為例,以往我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關系主要是在資源領域,即開發利用中亞的資源,建設通往中國的能源輸送管道。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就要改變簡單的能源關系,在中亞地區建設資源加工業、加工制造業以及服務業等,使中亞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亞國家的經濟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彼此才可以從中得到更大的發展與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