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有效投資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
????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投資擴張是一個重要引擎,每當經濟增速出現下降的時候,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會加大投資力度,政府主導的投資擴張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一種常態。但是,這種較為單向的以實現高增長為目的投資擴張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地方政府之間為吸引要素和資源展開激烈競爭,提供了過多、過度的優惠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要素的價格,導致企業的盲目樂觀和形勢誤判。在正常市場信號下本不應進行的投資大量出現,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投資效益低下,并由此造成企業杠桿率迅速上升;即便是一些公共工程,也由于預算軟約束,缺少科學與民主決策,導致設施過度超前、公共資源閑置以及政府債務負擔增加。
????可見,增加有效投資不能像以往那樣任性與不計成本,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認真考慮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經出現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不應該再進行單純的規模擴張;要對投資項目進行充分的效益評估,缺乏市場需求的項目顯然不能上馬;要通過PPP方式,拓寬公共項目的資金來源,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和質量。增加有效投資也不能再延續以往的激勵方式。要規范政府和企業行為,改革政績考核機制,提高投資決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要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要規范項目審批制度,強化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方面的事中事后監管。
????增加有效投資要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
????在經濟和投資下行階段,只是中央政府著急,忙著批項目、擴投資肯定不行,地方政府、企業、個人投資必須跟進。以往中國經濟是“易熱不易冷”,中央政府投資擴張計劃一出臺,其他投資往往跟進迅速,全社會投資增長恢復得也很快。當前,中央政府投資擴張規模已經很大,今年1—3季度,光是國家發改委審批核準的項目總投資就已達1.8萬億元,但是,全社會投資增速仍然持續下滑。這是因為:第一,經濟處于結構轉型和動力轉換期,發展方式和方向改變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企業和個人的投資信心不足,且存在路徑依賴現象;第二,以往地方政府都是推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而前一階段頻繁出臺的改革措施造成地方政府投融資體系的紊亂與無序,其投資擴張能力與以往相比大大下降,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激勵減弱,官員做事的熱情減弱,難以對中央政府投資擴張政策形成有力支持。
????恢復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的信心是增加有效投資的關鍵。既然宏觀經濟政策已開始由“微刺激”趨向“強刺激”,就應發出明確的政策擴張信號。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放松政策限制,健全法律法規,形成好的市場預期,積極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市政設施、健康養老、文化旅游、生態保護等領域。增加有效投資還需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提高地方政府對中央政策的響應力和執行力,就要給地方政府提供相應的財力和手段。“十三五”前期,中央財政、金融、國土等部門不應再出臺對地方政府投融資的限制性措施,要積極推進“地方政府控杠桿、中央政府加杠桿”進程,允許地方政府通過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改革,獲得必要的建設資金和發展空間。
????增加有效投資要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
????增加有效投資要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儲蓄向投資轉化渠道越通暢、方式越多樣、約束力越強,保障有效投資的資金來源就越充裕,資金使用效益也就越高。儲蓄轉化為投資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即金融轉化機制和財政轉化機制,金融轉化機制是通過金融機構服務、金融市場交易和金融工具運用,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按照儲蓄者和投資者交易方式不同,又可分為信貸間接轉化和資本市場直接轉化;財政轉化機制則是通過稅收、政府債發行、資本性投資等收支形式影響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儲蓄向投資的轉化。要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促進資金向實體經濟流動,使不同投資主體都能獲得高效便捷的資金來源。
????進一步降低利率和準備金率,推進利率市場化,降低社會融資成本。鼓勵發展中小民營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各類債券市場,壯大中小板、創業板和場外交易市場,發展VC和PE,完善互聯網金融,增加有效金融供給。擴大中央預算內投資,發行特別建設國債,增加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提升公益性項目融資能力。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政府應充分運用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綜合手段,降低項目的投資和運營風險。大力發展產業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放大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政府支持的產業領域。大力發展政府主導或支持的擔保機構,健全各級財政對企業融資擔保的風險補償機制,在中央和省級層面設立再擔保機構或再擔?;?。
上一篇:“十三五”:綠色與發展如何兼得
下一篇:反跨國逃避稅法律制度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