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文本,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藝觀點與實踐,深感在如何弘揚光大古代詩教傳統,以中國精神灌注當代文藝靈魂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已經作出了政治家的探索和特殊的貢獻。這里有理論層面的,也有實踐層面的。
比如對傳統詩教中“溫柔敦厚”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講話》中指出:“當然,生活中并非到處都是鶯歌燕舞、花團錦簇,社會上還有許多不如人意之處、還存在一些丑惡現象。對這些現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決好如何反映的問題。古人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發乎情,止乎禮義’。文藝創作如果只是單純記述現狀、原始展示丑惡,而沒有對光明的歌頌、對理想的抒發、對道德的引導,就不能鼓舞人民前進。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這番話的要義,就在于肯定了“溫柔敦厚”傳統詩教的合理價值,而又作出了新的具有現實針對性的鮮明闡釋。僅從創作方法角度看,《紅樓夢》脫胎于《金瓶梅》,之所以高于《金瓶梅》,其理在此。有無夢想,決非小技。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更多地談到文藝應該情志相統一的觀點。
他說:“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鮮明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他強調要“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
此前,他曾明確提出,“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這無疑是對中國古代詩教傳統的發揚光大。而且,此論將情、志、人三者有機統一于對古典詩歌精神氣韻的學習與鑒賞實踐,為涵養人格魅力、提升干部素質,乃至增強執政能力、提高治理水平,尋找到了又一條有效的修養修為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還號召各級領導干部,要以革命老前輩為榜樣,認真讀書學習,尤其要閱讀一些文學作品。他說:“領導干部還應該了解一些文學知識,通過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生活情趣。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學素養,在詩詞歌賦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引文出處同上)
遙想當年重慶談判時期,毛澤東主席的一首《沁園春?雪》,引發國統區轟動效應,震怒蔣家王朝,傾倒社會賢達,畢現幫閑文人窘態與丑態,展示我領袖文化胸襟,揚我中共天下情懷,所謂筆掃千軍、能頂百萬兵之喻,亦不為過也!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領袖人物的詩詞創作實踐及其作品,至今仍然散發著感人至深的思想、藝術與人格的魅力,即是對詩教傳統生命力及其現代轉型可能性的最好注腳。
在實踐層面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及外交活動中,經常引用古典詩文名句,大大增強了交流溝通的效果。《講話》通篇引經據典,從《古詩源》到《詩經》,一直到鄭板橋的詩句;從荷馬史詩,到當代西方文藝名著,古今中外佳作名篇,如數家珍,熱情洋溢,激情四射,詩意盎然,即是明證。
《講話》中說:“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我國久傳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滿著對人民命運的悲憫、對人民悲歡的關切,以精湛的藝術彰顯了深厚的人民情懷。”
“以精湛的藝術彰顯深厚的人民情懷”,不正是對文藝作品必須情志相統一、內容與形式應該完美呈現的要求嗎?
《講話》中還說:“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傳千年,就在于它生動謳歌了偉大的母愛。蘇東坡稱贊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講的是從司馬遷之后到韓愈,算起來文章衰弱了八代。韓愈的文章起來了,憑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載道。”真善美的統一,其要害在于真善不可與美的顯現相乖離;文以載道,道也不能沒有文的承載。
引用古詩名句談深奧的理論問題,往往起到非同凡響的闡釋效果。《講話》中有段話,闡述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心理過程:“‘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大凡偉大的作家藝術家,都有一個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就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即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此前,習近平總書記曾經以此三段式詩句描繪理論探索的樂趣。比照王國維《人間詞話》原始文本,這又是一種創造性轉換的成果。
2014年3月17日,在蘭考視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吟誦自己早年創作的一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詞作(詞篇及注文發表于1990年7月16日《福州晚報》),借以表達對焦裕祿同志高尚精神境界的崇敬與弘揚。詞中有“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等句,聲情并茂,令人感懷。現場講話與吟詠舊作詞篇相結合,無疑是一種高效的溝通藝術;其“教化”之功效,又是一般性的宏篇演講所望塵莫及的。
在外交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引用古典詩文名句,實踐“詩教”理念,大大增強了交流溝通的效果。
《講話》中的一段話語很值得我們思考:“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他們想了解中國,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想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想知道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想知道中國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等等。這些光靠正規的新聞發布、官方介紹是遠遠不夠的,靠外國民眾來中國親自了解、親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這方面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還明確指出:“文藝也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最好方式。……因為文藝是世界語言,談文藝,其實就是談社會、談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
中韓兩國領導人之間的“以詩言志”、以詩喻意案例,即是新時代“詩教”實踐的典范。2013年6月28日,樸槿惠以韓國總統身份訪問中國,習近平總書記以唐詩名篇書法相贈,即是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象征韓中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韓國媒體一片好評,韓國總統府青瓦臺表示,中方通過《登鸛雀樓》的詩句,表現了過去20年韓中關系的發展,仿佛“白日”垂直運行的軌道和橫穿曠野的江河一般,壯觀而充滿活力;今后希望兩國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心境將韓中關系推上新的臺階。這番解讀獨具只眼,很有古風詩教神韻。
隨后,樸槿惠總統到清華大學演講,國學院長陳來先生代表校方,又以唐詩名篇書法相贈,這是被樸槿惠稱之為人生指路明燈的馮友蘭先生親筆手書,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情連古今,情誼厚兩國,賓主盡歡顏。中韓兩國文化背景相通,這種“詩教”交流方式,凸顯出非同一般的外交智慧。
品賞那些中華國學寶庫中的經典名篇佳作,何謂中國精神?何謂中國文藝之魂?何謂“高峰”?應該不難有所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