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轉型
歷史上,中國在很長時間,總是“在傳統內變”,主流文化始終還是在漢族文化傳統系統里面作調整,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國,無論是佛教、三夷教、伊斯蘭教,還是明清天主教,始終沒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戰和改變這個漢族中國文化,所以,變化都是在傳統內部的調整、適應、改革、變化。但是,到了晚清,由于堅船利炮、西力東漸的原因,中國不得不“在傳統外變”,不得不越出傳統,文化就面臨危機。
從1895年到1919年,這是中國思想和文化轉型最重要的時段,在這個時段你會看到很多變化,比如說皇帝變成了總統,滿清帝國變成了五族共和的民國,傳統帝國不得不變成現代國家;廢除科舉,興辦學校;開設議會,建立政黨;剪去辮子,穿上洋裝;不再叩拜,改成握手;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破除迷信,崇尚科學;解開束縛,走出家庭。以前所謂的“三綱五常”變了,變得很徹底很厲害。面對西洋和東洋列強,中國人處于一種焦慮和緊張的心態中。以前那種很自信、很安定的樣子已經很難看到了,優雅、寬宏和從容,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相應地,剛剛我們講的漢族中國的文化的五方面也出現了變化。
雖然大多數中國人仍然在用漢字,但現代漢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一,“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提倡白話文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要普及識字率,提高國民的文化程度。但是,也出現了一個新舊文化斷裂的問題。以前的書面語言,也就是文言,它代表典雅、禮貌和尊嚴,也代表著有教養、有文化,現在不再有了。當以前的口語變成書面語言之后,使得雅言和俗語失去等秩,同時也使雅、俗不再有分別。我不知道大家現在有沒有這種感覺,自從白話文成為主流之后,寫信已經不再有典雅方式了,電腦普及,網絡流行,語言和文化的格調都沒了。比如說,學生給我寫信也不署名了,最后來一個“呵呵”,雅俗之間已經沒有區別了。第二,現代漢語摻入了太多現代的或西方的新詞匯,這些詞匯進來以后,使得我們通過語言感知的世界已經變了。第三,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以后,中國提倡簡體字,使得文字和原來的形象之間的距離更拉大了。簡體字雖然方便學習,但是離開原來的“形”,越來越像抽象符號,傳統漢文化里面,通過形象的文字思考、書寫和表達的這個因素,就發生了問題。
第二個,家、家族、家國,以及儒家學說,也出現了問題。雖然現代中國尤其是鄉村仍然保持著一些傳統家庭、家族組織,中國人至今還是相當看重家庭、看重親情、服從長上,但是,城市化、小家庭化、人口流動,使得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結構關系發生了變化。過去那種密切的、彼此依賴的鄰里、鄉黨、家族關系,已經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消失了。因此,儒家家族倫理也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社會基礎。
第三個是信仰世界。自從晚清以來,儒家在西洋民主思想的沖擊下,漸漸不再能夠承擔政治意識形態的重任,佛教與道教也在西洋科學思想的沖擊下,受到“破除迷信”的牽累,逐漸退出真正的精神、知識和信仰世界,越來越世俗化、體制化和旅游化。因此,傳統的信仰世界也在危機之中。
第四個是陰陽五行,在科學的沖擊下也越來越難以維持,它在現在已經不能完整地解釋世界萬事萬物了。陰陽五行學說,現在基本只在中醫、風水、食補等領域里面還保存著。在整個現代的知識系統里面,它已經到了很邊緣的地方。
第五個是“從天下到萬國”,基本的世界觀念變了。隨著晚清以后西洋進入東方,不僅摧毀了原來中國的天下觀念和朝貢體制,也重新界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古代傳統里面的宇宙觀、世界觀、朝貢或冊封體系,已完全不現實了。
上述變化說明,中國文化——尤其是漢族中國文化——已經處在一個需要重新認識和重新理解、重新更新的時代。
上一篇:江蘇戲曲現代戲創作的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