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財經大學 江 冰 蔡靜誠 盧 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未來國家戰略的主題是“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人民能否共享發展不僅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更取決于社會建設水平。如何創新社會治理,讓民眾既有獲得感又樂于參與,考量著黨和政府的治理能力。
所謂治理,即由單一國家提供公共服務,轉為國家、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以達到公共服務最大化的善治。國家由唯一的管理者,變為治理的重要參與者、監管者,讓渡更多的空間給市場與社會,以滿足社會階層日益分化帶來的多樣化社會需求。創新社會治理,是以不同的治理主體組合模式、不同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去契合不同的社會需求。這種不同主體共同協商、共同參與的過程,就是共治,其理想就是共享。
一、以社會組織推動社會建設
正面引導社團發展,以社會組織推動社會建設是許多現代國家常用的方法。在“幸福廣東”建設中,大力發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發展專業性社會工作組織承接社會服務,并首推了“社工—義工”聯動,創造了聞名全國的廣東經驗。隨著放開社會組織登記,廣東的注冊社會組織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服務范圍涉及文化、體育、教育、衛生、養老、扶幼、殘障康復、法律援助等日常生活的所有領域。特別是一些政府投入不足或尚未關注的社會需求,對社會生活有著高度敏感的社會組織更早地介入服務,并運用自身力量不斷呼吁社會關注。如針對智障家庭的“揚愛家長孩子俱樂部”、針對廣東外來工留守兒童的“藍信封”等,成為政府公共服務的有益補充。這些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化解與和諧社會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讓志愿者擁有更多用武之地
僅培養專業性社會工作組織來從事服務,還不能體現出“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必須要有更廣泛的民眾參與才能實現以社會為本的社會治理。共青團旗下不斷壯大的“青年志愿者”和民政部門大力發展的社區“義工”,使廣東2015年注冊志愿者已達700萬人,提供了10億個小時的志愿服務。“社工—義工”的推廣是一種很好的嘗試,推動了志愿服務組織化、項目化,讓志愿者擁有更多可便利加入的團隊和有用武之地的項目。比起專業化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群體的廣泛性、多元性能給創新社會治理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近年來,廣東志愿者在亞運會“志愿驛站”、“趙廣軍生命熱線”等官方或民間項目中揮發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依托社會組織的規范化、專業化,志愿服務正在朝著有序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三、以高水準的志愿服務普及公共服務
一直以來,志愿服務在人們心目中似乎總有些難以接地氣,也難以擺脫形象工程的嫌疑。志愿者似乎離民眾很近,在城市的運動賽場、旅游景點、醫院都能看到;志愿者又似乎離民眾很遠,對日常生活介入有限,讓人疑惑其究竟是錦上添花還是社會必需。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是以高水準的志愿服務普及公共服務,志愿服務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治理方式。如美國之所以能運行“小政府大社會”模式,這“大社會”靠的就是廣大志愿者參與提供社會服務。而“強政府”的典范新加坡,也是靠國家標準規范化的志愿服務實現了全民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志愿者來供給公共服務,不僅節省財政開支,也能給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減負,以最小稅賦實現最大化服務,最終有利于納稅人。
四、志愿服務是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一種方式
在新的時期,要提升公共服務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首先要重塑志愿服務的理念。志愿服務不是單純的奉獻、做好事,而是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一種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義務與責任。簡單來說,就是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民眾彼此應該是互助的也可以是互利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人人都應該是志愿者,以彼此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最終實現社會的自我服務,轉變一切依賴政府“等、靠、要”的傳統觀念。只有更多的民眾改變理念,源于自我地參與志愿服務的行動,并能讓更多民眾從志愿服務中受益,共治共享的社會建設新局面才能真正打開。
五、創建更開放的公共服務平臺
在“十三五”期間,廣東省志愿服務應堅持先行一步的風范繼往開來,創建一個更開放的公共服務平臺,廣邀民眾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比起傳統的社會動員模式,開放平臺的建設本身會成為志愿服務最好的動員,讓服務與需求對接,借鑒市場化項目運營機制,鼓勵公共服務領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自然會吸引更多社會參與。
上一篇:以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