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試驗田:用金融語言推進互聯互通
在金融創新試驗田方面,當前深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已箭在弦上,建議可通過利用雙方既共通又互補的金融優勢再向前一步,在“中國智谷”內共創一個“港深交易所”。
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中,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其后公布的《廣東省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實施方案》中,也提出要“突出粵港澳合作”。但兩份方案的相關內容均顯示,兩地未來的合作仍然集中在物流、航運、金融和專業服務等領域,這些內容,過去無論是CEPA、還是自貿區均已有涉及,如今在這些領域繼續加強合作雖未嘗不可,但略顯新意不足,也較難有效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國際經濟組織的地位。
因此,可考慮在“中國智谷”內,如在深圳前海地區內創立一個“港深交易所”。該交易所可考慮由港澳深三地交易所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和管理,在交易平所的規則、制度和技術等設置上進行創新,當中既采用內地和香港股市現行的標準,又吸納美國交易所或歐洲大型交易所的規則,通過這種中西結合的方式來創建新交易所。同時,“港深交易所”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易所進行“互聯互通”,在“港深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也能在沿線國家的交易所同時上市。
該交易所的標準,既要能接地氣,不可曲高和寡,又要有創新,以“不管是土貓、洋貓,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的態度,在顧及中國現實情況的同時,汲取歐美交易所的精華,創造一個嶄新的交易所。兩地若能共建此新型交易所,應該是港交所、深圳前海地區所樂見,也應是雙方希望促成之事。而且,未來香港、澳門、深圳、廣東甚至包括全國都能在三方面大有受益。
一方面,新交易所應采取當今國際上有利于創業企業上市的條款,這將有助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前往上市,避免墻內開花墻外香。目前無論是港股還是A股市場,受限于現有的規則、制度,導致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型公司轉往美國上市,令人惋惜。再加上日本、新加坡和臺灣等交易所,都計劃推動類似滬港通、深港通的互聯互通機制,致力橫跨東亞、東盟國家及大中華市場,以抗衡中國滬深港三市聯合帶來的沖擊,并爭奪更多市場份額。新型“港深交易所”的出現,可以吸納原本計劃前往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以及已在美國上市有意回歸的中國企業轉往新交易所上市,這無疑可鞏固和進一步發展香港、深圳的金融地位和市場份額,同時也能為深港、粵港在未來的深度融合上,探索出一個創新的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全新、開放的上市平臺以中國為紐帶,可深化各國商界的關系和經濟的聯系,將有助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認同,以及促進我國進一步主動參加國際金融體系。隨全球各國金融系統趨于互聯互通,“金融語言”已漸成為國際共同的語言,各國民眾對企業上市,股價、股市的波動等共同的體驗,已產生了具有廣泛認同性的“通感”。在這種“通感”面前,不同的語言、風俗、民族和國籍都不再是界限。
在中國未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領域的合作中,“港深交易所”不但可以給沿線國家的企業,以及前往沿線國家投資的中國內地企業、香港企業多一個可供上市的交易所,更會增加沿線國家的民眾、投資者這種“通感”,以金融語言的方式“潤物細無聲”般的增加與沿線國家的溝通,乃至與全球金融市場的溝通。
采取新規則,更能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港深交易所”,有助粵港澳擴大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可探索的領域將比“滬港通”及“深港通”更多。這既能為中國內地民眾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眾積累和繼續增加財富開辟新出路,也能推動我國在金融、會計和法律等眾多高端服務業與國際市場全面對接、推進標準互認,甚至是推動共同制定相關行業的國際標準,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促使我國真正成為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的維護者、建設者和貢獻者。
簡而言之,粵港澳共同打造“一帶一路”的“中國智谷”,推動三個試驗田的建設,不但符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要求,也是打通己學和彼學的關鍵,更是中國深度全球化、積極全面參與國際規則頂層設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互聯互通的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