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觀察
從國際視野考察,中國正從國際舞臺上的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型,將對國際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可以看作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的宣言書。
作者: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 陳劍
當下中國,正處在急劇的多種轉型過程中。包括國家轉型、社會轉型、產業結構轉型等。從國際視野考察,中國正從國際舞臺上的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型,將對國際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可以看作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的宣言書。
按照《建議》,到2020年,中國將基本完成這種轉型,成為當今國際舞臺上與美國比肩的世界引領者。這意味著中國將在國際經濟、國際政治等方面為國際社會作出更大貢獻,并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同時也迫切需要在理念上取得突破,并在全方位改革和制度建設方面有重要推進。
引領型發展,中國崛起的必然選擇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是以跟隨者身份出現的。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愈益顯現,中國正面臨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誠如《建議》指出的那樣,“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什么是引領型發展,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就是通過發揮先發優勢,引領世界科技、世界經濟乃至世界政治潮流,以推動全球的發展。只有這樣,才和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地位相適應。中國作為全球的經濟大國、政治大國、科技強國,才名實相符,并具有持續深遠的影響。
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引領者是旗幟、是標桿、是方向、是領袖。作為引領者,需要提升魅力和感召力。而魅力和感召力,從全球視野看,要作為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成為世界經濟和政治上的引領者,經濟上需要有強大經濟實力,技術上要有創新的技術和產品,政治上需要有自己的價值觀,需要有自己的軟實力,需要在全球維護全球的公平正義,等等。而中國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的邏輯結果,也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崛起的必然之路。而引領型發展,是推動中國成為國際舞臺引領者的最重要內容。
創新發展,中國向引領者轉變的基本途徑
引領型發展,核心內容在于創新?!督ㄗh》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為什么把創新放在如此重要位置,這既是國際舞臺上中國崛起的需要,也與當下中國的整體發展中面臨的困境有關。
改革開放36(1978年至2014年)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保持年均9%以上速度的增長。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和發動機。但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因素分析,一個不容回避的因素是,中國經濟創新不足,中國制造原創技術和產品缺乏;席卷全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但中國的蹤影似乎并不鮮明。由于創新元素不足,中國的發展面臨一系列艱巨挑戰。正是上述原因,影響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影響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要完成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需要提升中國整體的創新發展水平,《建議》中提到了包括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共七條措施。要使上述七條戰略措施能夠實施,還有一項工作不可或缺,就是需要形成源源不斷的創新思想。只有形成創新的思想,才能夠以思想感召人,提升自身魅力。而形成創新思想,重要的是培育創新文化。只有創新文化的充分發展,才是助推中國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最為重要的力量。
中國向引領者轉變,需要適應國際社會的期盼
中國在向引領者轉變的同時,需要適應國際社會期盼,需要盡快調整好自身角色,提升自身角色意識,即提升中國的全球視野和國際意識,了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盼。中國在處理一系列重大問題,包括諸多的國內問題時,都需要從全球發展的視野考慮。例如,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問題。中國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環境發展的困境,并嚴重影響了中國持續發展的后勁。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國內的問題,也已經上升到國際問題。誠如《建議》中所提出的那樣,“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盀槿蛏鷳B安全做出新貢獻”,這樣一種表述,就是一個崛起大國的全球意識和國際責任。這也意味著,中國要適應國際社會的期盼,一個重要內容是要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挑戰。中國目前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降低和減少排放,就是中國的國際責任。
中國要成為全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引領者,意味著中國進入國際舞臺的中心。當下的國際舞臺,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等各領域的諸多問題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而上述諸多問題也越來越關系到中國的切身利益和未來發展。因而,積極承擔必要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符合當前中國的歷史方位,順應了中國發展勢頭,也順應了國際社會的期盼。
中國作為國際經濟、政治的引領者,自然要捍衛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而維護符合中國長遠發展的國際秩序,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但這種國際責任,應當是與中國國情國力相適應的責任?!督ㄗh》提出“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落實減排承諾”。
中國作為引領者,應當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作為一個新興的大國,中國崛起進程中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是,現行的國際秩序已經建立。這個以西方為中心的戰后世界秩序曾經推動了世界的發展和進步。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現行的國際秩序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特別是面對新興國家的崛起和各種新老問題的糾結,這個秩序需要作出調整。此外,全球化對傳統結構帶來巨大沖擊,有人稱之為現代碎片化現象,包括信息傳播的碎片化、人類認知的碎片化,特別是熱點分布的碎片化,正沖擊現有的國際秩序。“碎片化危機”成為國際關注的重大課題之一。因而,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愈益顯著,迫切需要中國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已與一個崛起的大國地位相適應。
《建議》提出,“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何謂制度性話語權,就是要在國際經濟、政治等制度性建設中,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并成為全球經濟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建議》指出,“積極參與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隨著人類對這些領域的開發和利用,為避免無序和混亂,需要制定這些領域的國際規則。而隨著中國參與這些領域的開發和利用,中國自然應當成為這些新興領域國際規則的制定者。
推動中國全方位改革,助推中國成為全球引領者
一是理念上需要突破,要用人類的共同語言講好中國的故事。中國要成為全球引領者,其自身軟實力建設十分重要。《建議》指出,“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而價值理念,即價值觀是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要起到引領作用,需要使用人類共同語言。因而中國所遵循的價值觀,也應當是全人類絕大多數民族和國家認可的共同的價值觀。但僅此還不行,還必須有自身特色。而公平正義,就應當既屬于人類共同價值觀,同時也是具有濃郁中國鮮明特色的價值觀。因為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全人類能夠聽懂的共同語言。
二是大力培育創新文化,推進制度創新?!督ㄗh》提到的創新是一個全面創新的概念,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而推進制度創新,實質屬于培育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是指與創新相關的能激勵人們創新的文化。包括與創新有關的價值觀、態度、信念等人文精神的創新觀念文化,也包括有助于創新的制度、規范等人文環境的創新制度文化。
培育創新的觀念文化,在當下,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一整套包括以創新為榮的價值觀、理性的批判精神、開放協作的競爭觀、不畏失敗的風險意識和允許失敗的寬容精神等創新觀念文化?,F代社會,公民理性的批判精神十分重要。只有批判精神氛圍濃厚且富有理性,才有利于創新火花和觀念的形成。此外,寬容失敗,鼓勵競爭性的風險意識也十分重要。
中華傳統文化與創新文化并不完全兼容。要匯聚創新文化,需要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改造與更新。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需要弘揚,對不合適宜的文化需要舍棄,對糟粕與精華并存的文化則需要改造,而對中華傳統文化中或缺的內容則需要更新。
創新文化的培育同樣依賴于制度建設。《建議》中提到的“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就屬于創新制度文化。
對經濟增長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制度創新。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制度創新可以促進技術創新,可以節約交易成本,中國改革開放36年的經驗驗證了制度創新的重要性。
三是推動全方位改革。從更宏大視野考察,創新文化有賴于民主制度的建設。因為只有民主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公民言論自由有了切實保障,形成了活躍的思想市場,創新才有了不懈動力和源泉。因而,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包括推進黨內民主,推進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對創新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更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而要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實質就是建立一個常態的現代國家。也就是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國家的基本特征、社會制度架構基本上穩定不變的國家。作為一個現代國家,人們普遍認為,應當具有五個基本要素或五項基本構件,即比較公平合理的經濟制度,比較公平合理的法律制度,比較公平合理的政治制度,活力四射的開放社會以及開放多元的文化環境。
只有建設一個常態的現代國家,國際社會對這個國家的未來有清晰的預期,這個國家才能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理解,才能夠真正成為國際社會的引領者。只有建立一個常態的現代國家,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土壤,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有利于創新思想形成的體制機制,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才具有不懈的動力和十足的底蘊?!?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