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未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提高生產效率與可變公益性。
過去的國有企業改革沒有解決國有企業的兩個主要問題:一是消費者對國有壟斷企業生產和服務的滿意度不高;二是國有企業的可變公益性發揮不足,在整個經濟中應有的作用尚未得到完全發揮。
壟斷行業國有企業生產效率需要提升。依據形成原因的不同,壟斷可以分為自然壟斷、經濟壟斷和行政壟斷幾種方式,我國部分國有企業存在一定的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性質。自然壟斷的排他性雖然是天然的,但是這并不排除政府對其進行管制,從而保護消費者利益。行政壟斷方式則通過行政手段人為將其他性質企業排除在外,對市場的供求都會產生扭曲效應,在缺乏有效競爭的前提下,很容易造成高價基礎上的產品或服務質量低下。以通信行業為例,盡管我國通信行業名義上有幾家運營商,但是這種國有企業內部競爭所形成的競爭,難以有效推動服務水準的提高,導致我國通信服務長期處于性價比比較差的境地。
盡管國資委等管理部門不斷提高監管水平,但是國有企業產品和服務價高質低的問題還有很大的解決空間,這是未來的改革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
適應新常態的公益性。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經濟轉型升級,技術創新則是其發展主題。在民營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創新能力和意愿偏弱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在我國技術創新體系中則占據著重要位置。國有企業改革應圍繞這一主題,發揮國有企業的公益性特征,為我國整體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做出貢獻。
國有企業在適應技術創新要求方面需要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方面,國有企業普遍規模較大,資金實力雄厚,具備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條件,但是一些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往往把其創新行為更多的歸為“社會責任”,而非依靠創新去提升企業競爭力進而獲取利潤;另一方面,創新能力提升要求建立一個全面支撐技術創新的環境體系,而這就要求破除壟斷因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三、發展混合所有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舉措
在新環境下,國有企業職能的變化需要強調兩點:一是不能削弱國有經濟對關乎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等特殊行業的控制力。如果不能將這些行業置于可控范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將會不斷拉大,如重要的能源、資源以及銀行等行業。當然,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許多行業的地位將發生變化,原來我們認為必須國家控制的行業,可能其重要性慢慢降低,如通信行業中民用的部分,而另外一些新興行業,其巨大發展潛能可能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如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在這方面我們不能僵化認識,必須與時俱進。二是國有企業必須提高運營效率,要通過相關制度設計,使得國有企業承受競爭壓力,減弱壟斷造成的經濟效率損失,提升消費者福利,并從機制上找到真正提升國企技術創新動力的觸發器。
混合所有制是促進國有企業角色轉變的一把鑰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歸納起來,混合所有制有幾個突出優點。第一,可以以更少的國有資本控制更多的資源,強化國有經濟的控制作用。對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以及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和部分采用絕對控股的競爭商業類國有企業而言,混合所有制雖然稀釋了國有控股的比例,但是只要非國有資本處于參股地位,國有資本依然保持控股地位,與以前相比,同樣的國有資本控制的資源更多。這就意味著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但不會弱化國有經濟,反而會強化它。第二,不同所有制各具優勢,發展混合所有制,如果在機制上設計合理,就有可能將不同所有制的優點融合起來,并限制彼此的缺點,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第三,有利于提升企業自我發展意識,適應新常態下國有企業新的發展定位。混合所有制改革,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傳統國有企業發展僅僅著重保值增值的問題,有利于在企業內部樹立真正的自我發展意識,促使企業更加重視內部經營問題,提高生產和服務效率,真正提高創新效率,促進企業自我發展。第四,有利于構建更緊密的企業聯合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產業鏈競爭力。通過混合所有制下的交叉持股,能夠增強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經濟聯系,有利于企業之間建立聯系緊密的聯合體,如果企業在相關產業鏈內,則有利于產業鏈競爭力提升。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須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平衡各方利益。國有股份和民營股份之間的混合,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要平衡各方利益。如果在合作上,僅僅強調國有股份的利益,而民營股份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就無法吸引民營資金進入;反之,如果過分讓出國有股份的利益,會導致國家利益受損,國有資產變相流失。對此,可以參照股份制企業運行模式,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運營模式,收益和風險等問題依照股份比例進行分擔。股份制改革無法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國有企業的公益性角色問題,由此產生的成本如果再由企業自行支付,會對民營股份造成損失。對此,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企業完成,但是國家支付相關成本,這樣既能解決不同股份的利益平衡問題,又不會對企業履行公益性職責產生負面影響。
2.要避免國有企業改革私有化傾向問題。部分學者認為,國有企業無法解決內部的結構問題,其最終的解決之道在于私有化。但是蘇聯東歐的實踐表明,私有化改革會導致少部分人侵吞國有財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而且簡單的改革也會導致企業多年積累的品牌等無形資產最終白白流失。同時,私有化改革也偏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對那些處于競爭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也必須強調反對私有化傾向,避免有人將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私有化改革的過渡措施。
3.要注意強化現代企業制度與發揮國有企業公益性之間的均衡。在實踐中,如果對此不夠注意,很容易出現不斷強化國有企業的企業特性,而忽略了其公益性的問題,這會使改革的預期效果無法完全達成。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道路系列重要論述研究[14ZDA00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