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專訪裴宜理:海外中國研究的“精彩”時刻

2016-01-03 09: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有話說
2016-01-03 09:53:1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執掌哈佛燕京以創新求超越

  《中國社會科學報》:2008年起,您開始擔任燕京學社社長,有人說您開啟了燕京學社“裴宜理”時代。能否談談您在燕京學社的學術創新?

  裴宜理:我擔任社長以來,我們在變化的同時也延續繼承了哈佛燕京學社的核心項目,即訪問學者、訪問博士生項目,這兩個項目是我們的旗幟項目。當然,我們也進行了一些創新。

  首先,改變遴選程序。之前要面試所有申請人,現在是先經哈佛教授審閱申請做出篩選后,選中的人才進入面試,通常占所有申請人的一半。另外,面試也不再由學社社長、副社長去執行,而是由一位哈佛老師和另兩位申請人所在國的學社校友去面試。還有一點,以前是我們去每個申請人的學校,現在則是申請人來指定地點面試,這樣的程序似乎更復雜些,但是也更有效。

  其次,引入導師制度。為每個學員配置一個導師,這些導師通常是和學員研究方向相同或者相近的教授。有來自哈佛的,也有來自波士頓地區其他大學的。甚至還有學員去波士頓之外的其他大學,只要得到對方同意和支持,我們也愿意讓學員去美國各地完成他們的進修。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員到了美國之后,不覺得自己是孤立的,而是和哈佛或者其他大學的老師有正式的學術關系。同時,我們對訪問學者也提出了要求——以小型研討會的形式,讓每個學員就其研究領域用英文主講,由他的導師來主持和評論。這種研討會是完全公開的,面向全校以及校外所有對此感興趣的人。學期結束后,我問學員他們收獲最大的活動是什么,他們認為主講一期研討會收獲最大,因為就此認識了很多美國同行。

  另外,我們也和哈佛其他伙伴機構進行合作,比如和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每年他們會接受一兩名哈佛燕京學社學員。如果我們的學員對其他機構或者系所感興趣,我們也會在那里設置他們的辦公室。這樣做的目的還是為了讓學員更好地融入哈佛,讓更多美國讀者了解他們的研究。為此,我們還資助我們的學員,包括已經畢業的,讓他們參加美國亞洲協會年度會議并提交論文等,以此拓展學員們的學術視野以及學術圈。

  我們也引入了培訓項目,不僅在哈佛校內,而且在亞洲合作高校和機構展開。在哈佛校內的培訓由老師自愿發起,燕京學社幫他們在亞洲招生并提供獎學金,培訓學科包括比較文學、藝術史、藏學、泰國研究、拉美考古等。在亞洲各國及地區的合作機構也開展培訓,比如在中國的南京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大學等,以及在越南、韓國等地,學員一般在20人以內。

  還有一些新的項目,比如資助校友出書、組織研討會并出版會議論文集;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合作培養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博士生;資助印度研究中國問題的博士生項目,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很成功的項目是我們的碩士生項目,到現在已有18個畢業生,他們中有一半在哈佛完成博士教育,另一半入讀其他名校完成博士教育。

  大學教育文理不可偏廢

  《中國社會科學報》:前不久,日本教育改革宣布縮減文科教育。之前,美國也有縮減文科課程的報道,您怎么看人文社科的發展?

  裴宜理:我對這樣的發展趨勢很擔憂。這種趨勢不僅是在亞洲國家,在美國也同樣存在。縮減對人文社科的投入,而將財力人力大量投入到理工科、醫學、工程等,全世界的高校似乎都一樣。但是,也有一些情況是令人欣喜的,如向來以理工科著稱的清華,近年來不斷加強它的文科教育。清華大學歷來是出中國領導人的地方,我認為文科教育背景對培養領導人很重要。如果清華不只是想在理工領域領先,還要在其他領域領先,特別是想培養出更多領導人的話,那么清華無疑要加強其人文社科教育。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是什么因素在制約人文社科的發展?是因為缺少資助,還是就業困難?

  裴宜理:人文社科缺少資助,這是一直以來就存在的問題,不是新問題。在我看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大學排名的影響。一些機構在大學排名時,片面強調醫學、理工科優勢,而將人文社科置于相對低的位置和分值,所以,大學之間為了相互競爭,讓自己在排名中更占優勢,只能強調對醫學、理工科的投入,而忽視對人文社科的投入。

  《中國社會科學報》:哈佛燕京學社從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推進傳統、推進人文社科的發展,這么多年一直未變。

  裴宜理:哈佛燕京學社從成立之初起,就是因為意識到高等教育過度關注理工教育而忽視人文社科,才致力于培養人文社科人才,發展人文社科。今天,哈佛燕京的使命顯得更為重要,因為當今世界對理工學科的關注更甚。當然,對醫學、科技、工程等領域加強投入很重要,但是如何來利用這些科技、如何讓它們造福于社會,我認為人文社科的訓練也是很關鍵的。

  《中國社會科學報》:哈佛燕京學社還有一個推動人文學科的項目,這就是多年前和三聯合作策劃出版的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這個項目成就了不少年輕學者。

  裴宜理:自1994年出版第一輯以來,這套叢書已經有21年的歷史了,出版書籍近百種。當初出版該叢書的目的,是為還沒有資歷的年輕學者的原創性著作提供出版機會,很多作者借此一舉成名,第一本書就成為他們的代表作。

  《中國社會科學報》:叢書多年來一直秉承“只求學術不求聞達”,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要堅持這個原則會不會比較難?

  裴宜理:我們很幸運,有三聯這樣專業的團隊多年來嚴格把關。叢書一開始就實行匿名評審,嚴格篩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其他學術出版起到了示范作用。相比而言,哈佛燕京學社因為不需要籌款,沒有資金壓力,所以不需要在學術與商業化之間掙扎。但是,這對于很多大學、出版社來說確實是個問題,他們因此面臨很大壓力。我們也出版哈佛東亞研究期刊,可是它并不能給我們帶來經濟收益。但是這幾年,由于有了電子版——更多的學者喜歡閱讀電子版——回報因此也增加了。即便如此,回報依然低于成本。但是,我們覺得即使是在賠錢,也要繼續,因為這是很重要的學術行為。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