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鄉村的朗朗讀書聲
“扶貧先扶智”,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識的提高是精準扶貧、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方式。
在走訪的貧困戶家庭中,他們一般不外出打工。所以,打工增收這條路在這里走不通。
走訪中,貧困戶家里的學齡兒童基本都在上學。
據扎多副縣長介紹,由于民眾教育意識的提高,生源逐年擴大,巴塘縣各級學校目前“人滿為患”。
在離縣城兩個半小時車程的昌波鄉小學,全校有171名小學生,全部住校,宿舍十分擁擠,每個房間里有4張高低鋪,8個鋪位上常常擠著12個孩子,不少是哥哥帶著弟弟,姐姐帶著妹妹。
在巴塘初級中學,2014年新入學的學生中,有300名沒地方住,他們被分流到了附近的縣黨校。學校2015年臨時新建了4個灶,才勉強滿足全校將近1700名學生的飲食供應。
援藏教師的到來,對師資力量是一種補充。從成都來到巴塘中學支教的王家全老師現在帶8年級5班和6班的語文課。在最近一次月考中,班上考得最好的孩子有80多分?,F在,孩子們的語文普遍能及格。而王老師剛來時,兩個班共90名學生中,語文及格的只有5人。
“王帥哥教了我們很多學習方法。”6班的益西銀巴說,他們私下叫王家全為“王帥哥”。最近大家剛學了《桃花源記》,說著,孩子們背了起來:“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被問到喜歡的明星時,權志龍、TFboys、Big-bang、EXO最受追捧。
但巴塘中學依然極缺高質量的教師。據校長扎西次仁介紹,學校的主要教學任務壓在援藏的14名老師身上。王家全在成都的時候一周上7節課,但在巴塘縣一周要上28節課,每天的課時超過5節。在教學中,也存在化學老師兼教數學,英語老師兼教生物的情況。
針對這一情況,團四川省委正在積極聯系團中央發起的研究生支教團,幫助補充當地的師資力量。
在康南高中,學生們對未來有不少設想:上大學、考公務員。一個娃娃臉的高二藏單班(藏單班只招收藏族學生,地理、歷史等多門課程用藏文教授)女生說:“上學才能找到工作,要做父母的后盾?!?/p>
扎多副縣長介紹,全縣小學的入學率為99%,小升初的比例是99.06%,初中升高中含中職的比例是80.39%。
2016年開始,四川省將在民族地區全面推行15年免費教育,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費全免,這將進一步減少入學障礙。
扎多副縣長稱,巴塘縣也將馬上開始“3+3”計劃,把各鄉的小學改造成學前3年教育加小學初段的教育場所,食宿全免。四年級及以上的小學生全部集中到縣里新落成的“教育園區”上小學,同樣食宿全免。這個教育園區占地近200畝,位于縣城中心地帶,包括一所中學和兩所小學。這將補足本地的學前教育空白,改善藏族兒童在小學一二年級由于不通漢語,學習效率低下,輸在起跑線上的問題。
從巴塘走出的大學生,有些已經回到巴塘,開始參與當地的扶貧脫貧工作。昌波鄉銳哇村的大學生扎西彭措現在正在村里組織村民修路,他有文化,學習能力快,能快速搞懂壓路機等設備如何使用。雖然畢業才一年,但村里老少都對他很服氣,愿意聽他指揮。
據銳哇村第一書記向秋志瑪介紹,目前全村在讀的大學生和大專生有將近10人,在寒暑假,他們會回來給村上的中小學生進行假期輔導。這也是大學生回饋家鄉的一種方式。
網店賣出蘋果干
除大力提高教育水平外,“產業扶貧”是讓農民脫貧的另一個重要手段。由于當地藏族農民外出打工較少,扶持本地產業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
在雅洼村,村兩委的威信很高,能調動村民一起發展產業。巴塘縣農牧局牽頭搞的車厘子項目就選擇了在雅洼村首先試點。
黨巴鄉黨委書記胡建談起試點項目充滿期待,兩天多的時間,50個村民就挖了300多個直徑約80厘米、深1米的樹坑,等種上車厘子之后,林下還可以種土豆,進一步增加收入。此前,雅洼村的村民還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他們村在公路邊上——向川藏線上往來的游客賣蘋果。就這一項,每年最多能為每戶家庭帶來兩萬元左右的收入。
這讓李柯意識到,村民的脫貧和發展欲望是可以被調動起來的,但關鍵是如何讓村民看到扶貧的實際效果,擺脫多年來已經適應的“扶貧就是發資金”方式。
目前,團省委正在積極爭取省里2016年的“民族團結新村”項目的500萬元資金。這筆經費將用于修建通村水泥路,完善村活動室,修整村里“央勒節”耍壩子的場地,搞好民居美化,修建廁所等,以開發旅游資源,逐步調動村兩委的積極性和村民的積極性。
農牧業是巴塘縣的主要產業,對各村來說,發展農牧業產業的一個重大難點是如何解決銷路問題,而銷路受限的最大原因是交通不便。巴塘縣與西藏、云南接壤,遠離中心城市,距離最近的高速公路有900公里,而驅車前往成都,目前需要15到20個小時。
僅以縣城為市場,無法發展出支撐脫貧的規模產業。李柯認為,跟外部市場對接,需要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光靠政府不行,必須有公司力量全程加入。
團省委目前正整合資源,重點扶持巴塘縣大學生創業項目“族跡”。族跡公司的業務之一是通過淘寶網店,為巴塘縣的農產品找到更大的市場。目前店里賣得最好的商品是巴塘的蘋果干、雪菊和本地生產的核桃油。這幾樣農產品正好是在當地具有一定基礎,能幫助農戶直接增收的項目。
族跡公司創始人寧偉介紹,根據他的前期調查,巴塘縣的農產品不施加化肥、農藥,十分健康,但由于缺乏QS食品標準認證,在現行食品安全法規下,與外界食品加工企業的產品相比沒有競爭力。族跡希望先為巴塘縣的農產品和外部市場架起橋梁,接下來,再進一步推進本地農產品的標準認證,同時也探索訂單農業模式。團省委正在通過四川青年創業促進計劃(SYE)資助族跡項目,20萬元的項目資金即將到位。
團省委還聯系了全國青聯委員、省青年民營企業家協會副會長、鑫燕畜禽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艷來黨巴村調查農業養殖情況,指導“藏雞養殖基地”。吳艷對族跡創業團隊也有諸多幫助,她剛剛把族跡平臺上銷售的農產品帶到了“北京優質農產品展銷周”活動中展示。同時,團省委也幫助族跡公司在成都黃金地段的武侯祠景區錦里步行街開設了實體專柜。
上一篇:強農業,供給側改革精準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