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主導
通常概念中,政府在扶貧中能做的事情更多,而在陳釗看來,精準扶貧年代,是時候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主導扶貧工作了,而政府則可以順應市場趨勢加以引導及推動。
陳釗說,市場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途徑,在扶貧工作中發揮市場的力量,就是要讓勞動力要素、土地的使用權利(農轉非指標)在城市和農村之間能夠充分自由流動。
傳統的觀念認為,扶貧要就地開發資源、引進投資。而陳釗指出,人口在流動之中隱藏著更多脫貧的機會。在我國最近一波的城市化浪潮中,大量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工作,不僅解決了自身的貧困問題,還促進了城市的發展。農村人口的減少使土地有了集聚的可能,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使農業的發展方式由粗放走向集約,也更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在山東,某些村子因為農民進城賣煎餅而脫貧變得遠近聞名。這些“煎餅村”就是靠農民自己的力量,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解決了貧困問題。
另外,扶貧工作中也要尊重資本流動的規律,盲目引進資本可能適得其反。“某些貧困地區的政府急切地想改變本地的貧困面貌,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入高污染的產業項目,結果有了‘金山銀山’卻丟了‘綠水青山’。”陳釗說,受制于市場、交通、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某些工業項目本應在東部地區集聚,卻在一些行政手段下硬性地落到了中西部地區。由于治污態度、技術、政策法規的缺位,中西部地區往往不能像東部地區一樣合理限制和解決污染問題,這樣一來,貧困沒被“扶起”,生態環境卻“倒下”了。所以,扶貧工作自始至終都應該尊重市場的“選擇”。
“互聯網+”讓城村聯動,這種扶貧的方式最有感染力
“互聯網+”扶貧也是2015年的新提法,貧困地區想通過搭上“信息高速公路”來實現脫貧是否可行?對此,陳釗的答案是肯定的。
陳釗認為,拿互聯網上的電商模式來說,確實能為農村扶貧帶來新機遇。他分析到,內地貧困地區之所以經濟不發達,主要原因在于區位受限。貧困地區離市場需求廣闊的東部地區較遠,交通運輸成本高,某些產業只能在形成一定規模后攤薄成本、提高利潤。電商的崛起,帶動物流業成本逐漸降低,使農村的資源可以低成本嫁接城市的市場,農民有更多機會通過零售商品來積累財富。
陳釗說,綠色、健康的產品在城市中不難打開市場,淘寶、京東等在農村的攻城略地正是看到了農村隱藏的商機。
事實上,以阿里巴巴、蘇寧、京東為代表的中國電商企業正借助市場的力量,推動“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拓展農村市場,進而帶動創業創新,助推“互聯網+”發力精準扶貧。阿里巴巴集團于2014年啟動“千縣萬村”計劃,計劃三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覆蓋全國三分之一的縣及六分之一的農村地區; 蘇寧云商和國務院扶貧辦在北京簽署了“全國農村電商扶貧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電商扶貧雙百示范行動”、電商扶貧O2O 展銷專區、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合作;京東與陜西省政府簽署了扶貧戰略發展合作協議,計劃未來3年內在陜西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發展電子商務,實施電商精準扶貧。
“互聯網企業這么熱衷于農村,表明市場的力量是最有動力的,也是走在最前面的。第一批融入市場、開拓市場,從市場中賺了錢的農民會有極大的示范效應,這種扶貧的方式最有感染力和號召力,脫貧的效果也最好。”陳釗說。互聯網連接起了農村與城市,在城村聯動中,“互聯網+”扶貧的未來可以有很多作為。(記者 陸綺雯 實習生 張帥)
上一篇:加快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