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成本是供給側的致命傷。如何看待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問題?如何通過改革來解決?
張卓元:企業成本高是個大問題。這些年來,我們在降低企業成本上下了很大功夫,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高企的問題仍十分突出。這不僅表現在勞動力、水等成本呈現趨勢性上升上,而且表現在融資、流通等成本長期居高不下上,還表現在一些隱性收費項目屢禁不止上。前不久,一個朋友家的孩子談辦企業感受,總體上還是認為現在企業負擔有些重,一些窗口部門辦事人員甚至故意難為企業,給企業增加了負擔。在經濟上行周期、市場環境好,成本高一點低一點,企業還可以忍受。但現在國外市場需求疲軟、國內經濟又面臨“三期疊加”的壓力,過高的成本會給企業帶來巨大負擔。“拉弗曲線”有一個轉折點,在此點之下,即在一定的稅率之下,政府的稅收隨稅率的升高而增加,一旦稅率的增加越過了這一轉折點,政府稅收將隨稅率的進一步提高而減少,我們一定要認識并不是稅率高稅收就一定多這個道理。
降低企業成本,要多管齊下。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進一步清理規范中介服務。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正稅清費,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研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要降低社會保險費,研究精簡歸并“五險一金”。要降低企業財務成本,金融部門要創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環境,為實體經濟讓利。要降低電力價格,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進流通體制改革。
記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哪些原則?注意些什么?
張卓元:除了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等大的原則外,起碼還要注意兩點:
一是難度很大。目前供給側存在的問題,都是我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與就業等事關國計民生的事息息相關。比如去產能,勢必涉及企業的重組甚至破產,會直接影響到一些人的吃飯問題。因此,一下子步子邁得過大,某些方面可能承受不了,要妥善處理社會穩定和推進改革的關系,處理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
二是盡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混合所有制改革還可以加快一些,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也大。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壟斷行業改革,不僅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也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提高一些自然壟斷領域的資源配置效率。我國經濟改革的實踐也表明,完善公有制經濟,允許體制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一項非常成功的增量改革。在改革的強力推動下,我國經濟迅速起飛,經濟增速三十多年平均達到近兩位數,在此基礎上,不僅國有資本成倍大幅度增長,各種民間資本和居民儲蓄存款也大量增加。新增長點多了,就可以對沖一下主動改革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
記者:從世界經濟發展歷程看,有哪些相關改革經驗教訓可以汲取?
張卓元: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經歷了一輪時間較長的繁榮,創造了低通貨膨脹率、低赤字、低失業率的“三低”奇跡,并最終出現了財政預算盈余。不少理論分析都認為,為美國經濟繁榮奠定基礎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前總統里根。里根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于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政策空間,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這對我國的啟示就是,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企業減負工作,大力推進結構性減稅,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記者 馬志剛)
上一篇:牢記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