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自己的命題學說
叩問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構建,也要叩問有沒有自己的命題學說。命題學說的建構,是一門學科確立的主要血肉。
西方經典美學主要圍繞什么是美、審美現象、審美經驗、審美形態、審美教育等理論問題展開,其核心是學科理論的系統建設。中國美學則主要圍繞審美何為而展開,建構的主要是美在與自然宇宙、與人的生命生存的鮮活關系中應是什么、何以可能、如何實現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美學主要提出和建構了盡善盡美、大美不言、氣韻生動、比德、養氣、虛靜、生活(人生)藝術化等命題學說。這些命題學說的特點是緊密聯系人生實踐,以藝術為中介溝通人生與審美,突出關注美善關聯,這與西方美學命題學說的科學、理性、系統、學理化的立論角度和目標原則有著顯著不同。當然,從中國古典美學到現代美學,中國美學命題學說的整體風貌既有傳承延續,也有發展變化。比如,中國古典美學主要探討美善的關系問題,但20世紀以后,從西方現代哲學和現代科學引入了真的維度,真善美統一的問題成為中國現代美學關注的焦點之一。在中國美學命題中,論美也是一種求真和向善。中國現代美學對真善美統一性的關注,既是對中國古典美學命題學說的發展,也突出體現了中國美學命題學說一貫的實踐導向和人生取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質,與西方經典美學側重美真關系和純粹學理建構的命題學說有著顯著差別。當代中國美學命題學說的建構,仍然需要深入解決以真善美關系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命題,關注生命美化和人生美化。在科技迅速發展和逐利原則廣受效法的當代語境中,中國美學命題學說內蘊的人文特質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我們應在弘揚民族美學這一重要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實踐特點對其加以發展。
形成自己的方法思維
叩問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構建,還要叩問中國美學的方法思維問題。方法思維的特點,不僅直接影響理論表述的形態特征,也深刻影響一門學科的整體面貌。
西方經典美學追求科學、邏輯、思辨、系統的方法思維,以追求客觀、理性、普遍的結論為目標。這種方法思維的特點是問題明晰、條理清楚、論證客觀、分析系統。而中國古典學術思維注重整體把握和直覺體悟,關注研究對象的具體特征,較少邏輯分析、理性推理、概括論證和條分縷析,帶有一定的朦朧性、模糊性、主觀性。由于中國古典學術思維的特點,中國傳統審美理論更多的不是在哲學領域展開,而是在藝術領域展開,突出表現為與各種藝術品鑒論的結合。中國古典美學理論的源頭可溯自老莊和孔子的哲學思想,但其展開及其豐富的成果主要還是各門具體的藝術理論,形成了詩文評、詩畫論、小說評點等多種有別于西方的民族理論樣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古典文論樣態在西方科學思維和現代理論樣態的影響下,逐漸向西方文論樣態轉換。梁啟超由《飲冰室詩話》到《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王國維由《人間詞話》到《〈紅樓夢〉評論》,就是一種由古典到現代的嘗試,也是一種由民族到西化的嘗試。這種嘗試對于中國美學方法思維的現代演進有著不容置疑的積極意義。中國現代美學得以啟幕,與方法思維的現代轉換有著直接關聯。從世界范圍看,中學與西學,無論哪個學科,有效的對話都需要方法思維及其理論樣態的必要對接。美學的方法思維既不應定于一尊,也不能守舊倒退。美學方法思維和理論樣態的多元化與新的交融,是當下可以探索和開拓的領域,但我們更需關注的是闡釋的成效和接受的效果。
弘揚民族美學精神
叩問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構建,必然要從根子上叩問如何弘揚民族美學精神問題。高潔的精神是照亮人類前行之路的明燈。在世界美學的大家庭中,在尚美向美弘美的共同基礎上,各民族美學精神可以共存共榮、多元激蕩,推動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和攀升。
中國古代從嚴格意義上說并沒有學科形態上的美學理論,但中華文化自古就有濃郁的尚美傳統。中華文化特別重視人文化育、美善相濟,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倡導詩教樂教、以藝育人。老莊和孔子的哲學雖然不是直接討論美學問題,但實質上已經開啟了中國美學精神以整個人生為創美審美對象的民族神韻。20世紀初,西方美學東漸,不僅給中華傳統美學帶來了新概念和新思維,也推動了中國美學的思想革新和精神變革。在20世紀,我國也涌現了一批迄今仍然堪稱高峰的美學大家,共同傳承發展了立足人生、關懷人生、升華人生的立美創美審美相融、思辨踐行相洽的民族美學精神。中國美學豐富的人文底蘊、鮮明的人生向度、突出的實踐指向、濃郁的理想情懷,對于現實有著重要的反思功能和批判功能,也有著突出的引領意義和導向意義。中國美學獨特的民族精神,不僅是對世界美學寶庫的獨特貢獻,也是對人類精神寶庫的重要貢獻。不過,獨特的、富有價值的民族美學精神在當下并沒有得到很好弘揚。不弘揚民族美學精神,將使中國美學無根可立,更遑論擁有自己的話語體系。貫通中國美學發展的精神血脈,深入辨析提煉精神特質,已是中國美學發展的當務之急。我們要在古今中西的交匯中,在思想與實踐的交融中,在傳承與發展的統一中,不斷升華中國美學精神,共同推進人類美學發展,引領人文精神前行。
上一篇:加強文藝評論,改進文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