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問題不只是文化專家們的事,它與人人有關
我們生下來就生活在既成的文化環境之中。文化環境與自然環境一樣,是我們每個人須臾不可分離的環境,只是我們往往感覺不到文化環境對我們的制約性。只有當我們離開原來生活的文化環境而轉換到另一種文化環境中時,才會發現難以適應。這種不適應最核心的就是文化的不適應。長期生活在異國的故國之思;長期離開家鄉后的故鄉之思。家國之思,就包括文化之思。我們的情感,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我們最喜愛的菜肴口味,往往都是由我們生活其中的傳統文化鑄就的。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問題并不是新問題,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就一直存在,只是由于時代條件變換,時起時伏、時隱時顯、時高時低,但從未斷絕。有人至今仍然責怪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打斷了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進程;認為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衰落的罪魁禍首,它取代了中國傳統文化,還打倒了孔夫子。我把此種說法歸之為奇談怪論。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挑戰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說到底,并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更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中國封建社會自身發展陷于危機的結果。西方工業文明壓倒中國農業文明,資本主義的西方戰勝封建主義的東方,西方列強的入侵加速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自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風雨飄搖已經成為隨時傾倒的破房子,最善裱糊的李鴻章等人也裱糊乏術,中國面臨生存危機。在這種社會危機面前,作為主導中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儒家學說自然會失去它原來的地位,長期被供奉在孔廟中的孔子也失去了其至高無上的思想權威。面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傳統文化良莠難分,一些過激的思想難以避免。
正是中國共產黨,正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既糾正了五四運動中某些片面性觀點,又反對全盤西化,不僅解決了中國社會向何處去的問題,也解決了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事實證明,不是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中斷了中國傳統文化,而是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并為中華文化的復興開辟了道路。
為什么大聲疾呼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不是對立的。馬克思主義自身就是在人類知識基礎上,尤其是19世紀德、英、法等西方國家的思想文化成果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反對過德國的文化遺產,相反卻強調德國工人階級要繼承德國的傳統文化,而且強調德國的工人階級是德國傳統文化的當然繼承者;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籠統地反對過中國傳統文化;毛澤東的文章、講話,都很重視傳統文化。毛澤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雖然在實際政策中我們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有過“左”的錯誤,但是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當然繼承者,這個原則是不會變的。
我發這段議論,意在說明任何真正愛護中華文化的人,必須同時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必須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中國的分裂,必然造成中華文化的碎片化、中華文化發展的中斷。在當代中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才能保證中華文化永不斷流。這就是我為什么大聲疾呼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原因。(供圖: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