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各地陸續公布了改革的舉措。如北京表示支持央企、民企、外資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市屬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和合資經營,上海也提出深化國有企業開放性市場化重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在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強調,混和所有制改革能否做到優勢互補還需靠實踐來驗證,而目前改革動力不足也是一大難題。以下為采訪實錄:
?
混合后并非只吸收優點而排除缺點
?
混和所有制改革的問題比較復雜。理論上,就是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各自的優點、優勢結合在一起。國有企業有公益性的優勢,國家能夠安排戰略性的決策,另外還有融資、信譽等等方面的優勢。但它也有弱點,靈活性不夠,受到的管束較多,生產效率因此會受到影響。于是,設想把民營企業引進來。這樣,民營企業的活力與國有企業的戰略性結合在一起,豈不是兩全其美。
大家都說國有企業壟斷,一家獨大,帶來壟斷利潤,如果民營企業參與進來,就能分享壟斷利潤。我認為這個想法沒有太大道理。讓民營企業分享壟斷行業的壟斷利潤,不能作為一個長遠的考慮。從根本上說,還是如何混合的問題,像轉基因產品一樣,設想把兩個東西結合在一起,只結合二者的優點,缺點都排除了。這種想法能不能實現,還是要靠實踐來證明,弄不好二者的缺點都有了,優點反而排除了。那么,也就沒有達到混改的目的。
?
混改的目的不是“國退民進”
?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采用國退民進的方式?我認為這不是混改所能做到的。因為國有企業在絕對量上,要求保值增值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也沒有一項制度規定,減少國有企業資產的絕對量。既然絕對量不能減少,又要求保值增值,那么國有企業肯定不能通過這種方式來退。所有制改革,只能是相對的退,就是讓民營企業做得更大,國有企業的比重在減少,而不是絕對量的減少。這種邏輯能否通過混改來實現,同樣需要實踐。
?
過去的邏輯是誰改革誰就得益
?
大家擔憂自己的改革方式跟頂層設計能否一致,弄不好達不到改革的效果。既然大家怕承擔改革的風險,就只好等待觀望了。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改革邏輯不同于以往,改革開放三十年內的改革,基本是誰改革誰就得益。所有的制度設計,最后的結果,都會使得改革者獲得利益。例如,原來的國企不允許以追求利潤為經營目標,國有企業變成公司后,通過減員增效,就可以追求利潤;過去不能給工人發獎金,現在可以;企業上市以后,高管的工資由董事會來決定,而且一定要比原來的高很多,特別是金融改革以后,企業進一步做大,以國際的標準作參照來劃定高管的收入。這些改革能給改革者帶來好處,所以改革的動力非常強勁。
?
現在動力不足在于要觸碰既得者的利益
?
《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是頂層設計,體現了國企改革的全面性。但是,改革究竟從哪里突破,需要企業來具體操作。允許試錯,如何試?誰有動力試?現在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就在于,國企似乎沒有過去改革那樣的主動性和動力。
現在全面深化改革,勢必會觸碰既得者的利益。改革對我沒有好處,那我為什么要改革?加上現在的經濟下行的壓力,企業考核方式、工資總額規定也在調整,當利潤下降的時候,工資總額肯定要減少,所以國有企業改革到了一個非常糾結的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突破點在哪里?過去思路很明確:搞活,誰搞活,誰就得益。現在這個邏輯不存在。國有企業改革,它的制度設計是公共產品的設計理念,所以不能用生產私人品的方式來進行改革。而過去是用生產私人品的方式來推進改革,只要對你有利,對社會也有利。現在改革的出發點是為了完善國有企業的體制,為了更公平,為了體現國有企業的公益性、戰略性以及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
?
(光明網記者 王錦寶)
欄目簡介
《“五老”評熱點》是光明網最新推出的一檔有聲互動節目,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五老”(即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授、老模范),以“有聲評論”的方式,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深入解讀。
往期回顧
聯系我們
如果您也是“五老”中的一員,愿意與網友分享自己對于新聞事件的看法,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wulao@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