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自信新樣板
文化自信是軟實力的體現,也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強調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陜西將發揮多朝古都、革命圣地、地理標識等眾多優勢,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統籌推進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體制改革與文化交流、文化事業發展與文化產業發展,為提振民族精神貢獻力量。
叫響知名文化品牌,彰顯文化獨特魅力。弘揚延安精神,用現代手段增強紅色文化的表現力,用革命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推進黃帝陵和公祭活動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增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開展考古研究,建設中亞教育培訓基地,賦予絲綢之路精神新內涵。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增強文化發展動力。抓住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在陜西舉辦的契機,根據資源分布和發展需要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包括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精品旅游景區、文化產業基地等項目。注重創作文化精品,整合各類文藝創作資金,健全優秀文藝工作者到基層掛職鍛煉、重大文藝題材創作全國招標等制度,重振長安畫派、西部影視、文學陜軍、陜西戲劇雄風。
培育多元市場主體,激發文化發展活力。加快實施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骨干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打造一批文化旗艦企業。通過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舉措,支持民營、中小微文化企業加快發展。大力培育文化經紀、評估鑒定、推介咨詢、擔保拍賣等文化中介服務機構,為各類文化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創建宜居宜業新范例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宜居的城鎮體系,是內陸改革發展的基本支撐和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陜西必須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著力打造國家生態安全新屏障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城鎮帶。
堅持系統治理,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盛景。歷史上,古長安一帶水凈山青。但是,數千年過度開發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新的時代條件下,陜西將運用系統化思維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逐步償還歷史舊賬。統籌實施秦嶺保護、渭河治理、漢丹江綜合整治、治污降霾等生態建設工程,按照“關中留水、陜南防水、陜北引水”的思路規劃建設各區域水系,建設百萬畝森林、百萬畝濕地,建設秦嶺中央森林公園,打造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創新發展模式,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西咸新區是國務院批復設立的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國務院明確要求陜西在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上先行先試。要通過典型示范推進城市內涵式發展,著力打造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新范例。適應人口就近城鎮化的需要,在優化城鎮空間布局上積極創新,建設布局合理、以大帶小、功能互補的城市群,促進要素自由流動、人口合理聚集。順應山水格局、歷史脈絡和發展實際,在延續歷史文脈上積極創新,統籌推進城鎮建設與大遺址保護、傳統古村落保護,留下更多歷史記憶。以實施移民搬遷工程為基礎,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上積極創新,把移民搬遷與扶貧開發、小城鎮建設和發展新型農村社區有機結合起來,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上一篇:新中國土改是“歷史錯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