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提振信心 保持定力 深化改革

2016-01-22 19:12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2016-01-22 19:12:07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光明論?2015經濟增速解讀】

提振信心 保持定力 深化改革

——從核心數據看中國經濟前景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張青

  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了2015年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經濟運行基本處在合理區間,經濟增長、價格水平、就業狀況、居民收入等基本實現了既定的預期目標。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增長動力進一步轉換,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漫畫張建輝

  一、經濟增速符合預期,要充分肯定

  從總量指標上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增速6.9%;CPI溫和上漲1.4%,低于3%的預期目標;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200萬,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左右,低于5%的控制目標;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8%,進口同比下降13.2%;貨幣信貸平穩增長,新增人民幣貸款11.72萬億元,年底M2增速為13.3%,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41萬億元,高于最近五年來的平均水平。

  如何看待6.9%的經濟增長速度?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經濟增長預期7%左右,考慮了需要和可能,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與經濟總量擴大和結構升級的要求相適應,符合發展規律,符合客觀實際。以這樣的速度保持較長時期發展,實現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就會更加雄厚。穩增長也是為了保就業,隨著服務業比重上升、小微企業增多和經濟體量增大,7%左右的速度可以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回顧2015年,縱觀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都是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年。從國際環境看,以巴西和俄羅斯經濟負增長為典型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衰退,以石油價格跌破每桶30美元為典型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跌,以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觸及歷史最低點(2008年5月BDI為11440,2015年12月為478)為典型代表的國際貿易萎縮,以美國主導的TPP等區域貿易協定為典型代表的貿易保護主義等,都不利于我國實現外貿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從國內情況看,我們經歷了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PPI持續下降、房地產增速下滑、債務問題空前嚴重、金融風險凸顯、股市動蕩、人民幣貶值等嚴峻考驗。

  在此背景下,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能夠達到6.9%,實屬不易。與其他經濟大國相比,從增長速度上看我們僅次于印度,從增長數值上看, 6.9%的增速產生的增量就接近4萬億元,是名副其實的“增量大國”,我們仍是新興市場乃至全球表現最好的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超過三分之一。對此,我們要對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給與充分肯定。客觀而公正地評價6.9%這一數值,是正確認識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邏輯前提。

  二、結構調整持續向好,要充滿信心

  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一產業穩定增長,糧食總產量突破6.2億噸,比上年增長2.4%,實現“十二連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比規模以上工業快.1個百分點;服務業快速增長,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50.5%,首次超過50%,高于第二產業10個百分點。

  從收入結構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7.4%,“跑贏GDP”,尤其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

  從增長動力上看,需求結構不斷改善,新興動力進一步積聚。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實際增長12%,比上年回落2.9個百分點;消費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實際增長10.6%,最終消費支出對GDP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網上銷售額同比增長33.3%,新業態正釋放出巨大活力。

  經濟結構指標表明,盡管包括制造業、投資、房地產、人口紅利、消費、進出口在內的傳統六架馬車同時減速而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增長動力從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向投資、出口和消費共同拉動尚未實現,創新驅動替代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并未停頓。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們要對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

  三、未來預期謹慎樂觀,要保持定力

  盡管經濟增速基本符合預期,結構調整持續向好,但新的增長引擎尚未形成,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中國經濟仍然面臨巨大的風險。對于調整中的中國經濟而言,對于來自國內外的任何風險都不可掉以輕心。我們必須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釋放市場活力。

  在堅持改革開放創新,實現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總體目標的任務要求下,綜合判斷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我們持謹慎樂觀的基本態度。對于未來五年中國經濟而言,只要保持每年平均6.5%左右的增長速度,就可以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雙翻番”的目標要求。

  為此,一要堅持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判斷,客觀看待經濟增速、結構和動力的新特點;二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經濟增長的障礙,提升潛在增長率。增速放緩能夠淘汰低效率企業、倒逼企業創新轉型,短期的陣痛是工業經濟恢復健康增長可能必須要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隨著今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的推進,2016年的中國經濟有望逐步走出谷底,穩定在6—7%的增速上,真正步入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關鍵在于防范風險的同時,保持政策定力,下定決心,下大力氣,完成增長動力的轉換,實現增長方式的改變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