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01日">
【賈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以改革攻堅克難來解放生產力】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賈康認為,從供給側相關因素看,主要涉及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資本、科技和制度這五項。各國經驗都表明,前三項在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前的過程中,比較容易表現出它的支撐力和對發展的貢獻,但其后卻要轉向衰竭。中國就是這樣:勞動力優勢支持我們一路走來成為“世界工廠”,土地和資源開發中經歷“無價”變“有價”、“低價”變“高價”,表現出生機勃勃的超常規發展,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民間資本積累十分雄厚。然而,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的這幾年,新的問題卻是民工荒、用工貴、招工難、整地拆遷、補償成本抬高。為引領新常態,我們必須更多依靠后兩大要素的潛力釋放。科技和制度改革帶來的最大紅利,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對沖下行因素、打造發展“升級版”的最主要的正能量來源。因此,亟須在改革中解除供給抑制、放松供給約束,包括調整人口政策,優化勞動力供給,積極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金融改革,使間接、直接融資產品多樣化,服務實體經濟升級換代,實施教育、科技改革,以科學研究的規律釋放科研創新的潛力,減輕企業綜合成本,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依靠優勝劣汰、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等等。
摘編自《河南日報》
【遲福林: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重點】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撰文表示,從國際經驗看,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傳統工業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基本規律,是一個國家由工業化中后期走向工業化后期這個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趨勢。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把握了工業化及全球貨物貿易快速增長的大趨勢,主動推進工業領域的市場開放,快速發展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在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關鍵,也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這就需要盡快打破服務業存在的不合理壟斷,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服務市場價格,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推進服務業準入便利化改革,使社會資本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體;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準入。到2020年,預計我國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將由2014年的12.3%提高到20%左右,從而使我國在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進程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摘編自《人民日報》
【周錦尉:認識和珍視向憲法宣誓的政治意義】
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委員周錦尉撰文指出,向憲法宣誓意義簡言之,首先是對憲法的維護與尊重。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受人民的委托任職,必須帶頭維護憲法,遵守憲法,從為國家工作的那一天開始,就應該通過宣誓的方式進行承諾,這不僅是做給別人看,更是做給自己看。其次,利于加強自律。向憲法宣誓,是一種鄭重的自我承諾,日后會時時激勵自 己的責任心。市人大精心組織、安排、實施這個宣誓,場面嚴肅、莊重、動人。
深一層來說,向憲法宣誓,意味著:一是做人辦事的最大規矩,就是憲法確定的準繩。二是將憲法、法律作為做人干事的“籠子”,管住那“任性的權欲”。三是將憲法精神、憲法原則貫穿到方方面面,尤其是經濟生活。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 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