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產權制度改革助推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

2016-02-04 10:25:45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現代農業建設互動并進

  農村改革,改到深處是產權。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建立之后,又一次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歷史性深刻變革。2011年,泗洪縣抓住江蘇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契機,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緊密結合,積極探索產權制度改革的有效實現形式,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一)以確權登記為抓手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化。明晰農村土地等集體資產產權是當前農村改革繞不開的話題。泗洪縣把建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作為改革目標,明確提出堅守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集體所有權、農民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建立集約化、規范化、市場化的土地利用制度。在土地確權工作中突出三個環節:一是強化組織保障。縣鄉兩級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分別設立專項工作經費并落實到村組工作人員,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形式廣泛開展政策宣傳,以統一調配的方式分派技術員和調查員,以“查細、查實、查到戶”為要求逐村做好抽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二是完善信息登記。土地指認做到每宗土地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準確、沒有爭議,操作規程做到不走過場,簽字確認做到信息正確、簽字真實、格式正確、委托合法,保證每一戶信息不錯、不遺、不漏。三是細化工作環節。探索縣鄉村三級聯席會議制度和村民代表會議表決制度,提前化解矛盾糾紛。分類指導確地確權,確保各方利益不受損,確保農戶承包地塊精確定位。采取組內地塊魚鱗圖預公示,減少工作量。采取交叉互審蓋章法,及時發現和整改問題。采取“先審查后發證”,做到手續齊全、不留隱患。這些做法合理合法、簡單實用,得到廣泛認同,為農村土地“確了實權、頒了鐵證”,使“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還權賦能于民。

  (二)以土地流轉為基礎推進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引導農業由分散粗放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是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應有之義。泗洪縣在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建設,從土地規劃、資金扶持等方面引導和激勵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一是整體規劃、連片推進。堅持“先規劃、再招商、后流轉”的思路,要求鄉鎮結合資源稟賦和產業布局做好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重點在主干道沿線選擇部分村實行整村整組推進,把集中起來的地塊作為“招商區”,優先承租給本地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主體經營。二是財政獎補、鼓勵流轉。政策補貼上,堅持分類指導、一地一策,對經濟相對落后的西南崗地區連片流轉超過200畝且種植林果的,縣財政補貼每畝400元;對沿高速公路和縣鄉主干道流轉超過1000畝且栽植綠化苗木的,縣鄉二級財政第一年每畝補貼300元、第二第三年各補貼200元。把土地流轉列入鄉鎮和部門的年度考核目標,對連片流轉土地300畝以上形成高效特色農業基地的給予獎勵。三是自愿選擇、形式多樣。根據鄉鎮實際和群眾訴求,多種形式流轉農村土地。實行村集體委托代理制,在農戶自愿基礎上授權委托村集體代理土地流轉;實行村民小組集中流轉制,在村民小組內部通過互換等方式將小塊土地整合調整為大塊土地;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或對外發包、租賃等,并對土地流轉收益實行按股保底分紅。四是規范流轉、防范風險。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建立多項工作機制,保障流轉規范有序,防范化解流轉風險,切實保障農民利益。主要是實行流轉管理合同制和備案制,禁止私下流轉;建立租金隨實物自然增長機制,租金按照水稻或小麥等實物折價,每3年調整一次;健全糾紛調處機制,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機構,依法調解相關矛盾和糾紛。

  (三)以新型經營主體為支撐推進農業生產組織化。現代農業建設,首先要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根本出路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泗洪縣把推動土地流轉與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結合起來,把創新農業經營體系作為農村改革的重大任務,催生了一大批與現代農業建設相適應的新組織形態。

  一是通過典型引路推動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重點推動以農戶家庭為基本單位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本地種植大戶和經營能手興辦家庭農場,支持具備條件的專業大戶向家庭農場轉型,并建立“星級”家庭農場名錄制度。同時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培育一批產業規模大、產品競爭力強、品牌信譽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涌現出了一批經濟實力強、產業化程度高、有技術有品牌有市場的農業龍頭企業。

  二是通過聯耕聯種探索新型土地合作經營模式。堅持因地制宜、農戶自愿、規模經營的原則,積極開展聯耕聯種試點。由村組按照規劃統一組織實施,以打樁定界等形式將“碎片化”農地集中起來,采取聯種分管、聯種統管、全程聯營等方式推進土地規模經營,達到了“增面積降農本,提單產升效益”的目的,實現了人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土地產出效益最大化。

  三是通過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土地規模流轉,必須把握好經營權流轉、集中和規模的“度”,做到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科技進步、農業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對流轉面積實行動態管理,重點支持規模100-300畝的家庭農場,對經營效益好、帶動農戶多、示范引領強的家庭農場強化全程社會化服務;對經營效益一般、帶動力不強的果斷縮減經營面積;對經營虧損、矛盾隱患較多的,引導經營主體將原有耕地按照僅限本地大戶、僅限100—300畝“兩個僅限”的原則重新發包。

  (四)以現代特色農業為目標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品牌化。編制縣域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引導農業朝特色化、品牌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在“內外聯動”上求突破,在“消費導向”上下功夫。

  一是培育特色農業品牌。明確“特色+品牌”主攻方向。圍繞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基地縣”目標,嚴把農產品質量監管關,健全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構建從“田頭到餐桌”全程管理體系。鼓勵合作社將有特色的農副土特產品申請商標注冊,累計注冊農產品商標327個、綠色食品80個、地理標志產品1個、有機產品1個。

  二是推動園區提檔升級。按照規模大小、種養結構對農業園區分類,重點推進優質稻米產業區、水產經濟帶、林果產業帶以及生態畜禽產業區建設。通過實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新”農業工程,推動農業產業園區改造升級。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參與園區建設,形成“一產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模式,提高了園區功能和效益,成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

  三是提升外向型農業水平。現代農業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巧借外力。通過規模化土地流轉吸引工商資本投資。近幾年,全縣農業累計引進投資150億元。蒙牛等一批國際型龍頭企業紛紛落戶。大力推動農業“走出去”,強化出口農產品基地建設,培育了一批外向型農業企業。2014年,全縣出口水產品3000噸、創匯總額1633萬美元,共建成河蟹出口備案基地5個,連續9年名列全省大閘蟹出口量第一。

  四是發展網絡訂單農業。產權改革和土地流轉帶動了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創建“互聯網+農民”模式,推動農民網絡創業,從事農產品網上銷售的農民近兩萬人。探索“互聯網+農業”模式,開展農產品在線交易,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設營銷網站、發展“訂單農業”。全縣從事農業服務的電商超過4000家,月發件量4萬余單,成為農村淘寶全國優秀示范縣、電子商務園區“朱雀獎”全國20強,物聯網已深入到從育秧、插秧、田間管理到收割、烘干、銷售等產業鏈各環節。

  (五)以培育新型農民為重點推進農民隊伍職業化。農民土地農民種是農業規模經營基本取向。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空心化”、農業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日趨嚴重。為此,泗洪以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農民隊伍職業化建設。一是強化政府引導和扶持。落實創業扶持引導、風險防范救助、信息采集傳播等政策措施,吸引有技能和經營能力的農民工返鄉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創立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二是強化培訓和宣傳。通過科技直通車講解、科技人員咨詢等形式,引導農民走職業化道路。加大農民培訓力度,縣鄉簽訂培訓任務責任狀,明確職責和義務。三是強化示范和引領。發揮現代職業農民示范作用,創造條件讓農民在現代農業建設中大顯神通,推動傳統農民加快向新型農民轉變,不斷造就有文化懂技術、用的上留得住的鄉土新型職業農民。大批新型農民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農民增收致富的先行者、農業產業化的引領者、農業先進技術的示范者。

  (六)以涉農平臺建設為載體推進農業生產服務社會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貫穿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以及產權交易全過程,其專業化“第三方服務”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催化劑。重點推進“三大平臺”建設。

  一是產權服務平臺。把產權交易作為基礎性服務來抓。強化產權交易組織協調,縣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所并接受縣農村產權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管,鄉鎮成立農村產權交易站與鄉鎮公共資源交易站合署辦公,縣鄉雙向聯動。成立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建立省市縣鄉四級聯動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實行非營利性的企業化運作。已辦理農村產權交易630多項,交易金額9320多萬元,交易筆數和交易額位居全省縣(市)第一。

  二是生產服務平臺。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條件。著眼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服務水平,加大政策引導力度,設立農業產業化服務專項獎補資金1200萬元,扶持家庭農場等參與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培育全程社會化服務企業,服務范圍覆蓋農機倉儲、植保育種、加工銷售等生產流程。2013年,全省第一家農業生產全程服務企業——江蘇源欣有限公司在泗洪成立,與80多家家庭農場簽訂服務協議,提供全程化專家式、保姆式服務。

  三是金融服務平臺。針對農業生產經營普遍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大支持力度,做到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價格政策多個輪子一起轉。通過在田作物及大型農機抵押、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政府鑒證擔保、家庭農場聯保等方式為50多家家庭農場及合作社辦理惠民貸款6000萬元,累計投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1.57億元。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激活農村“沉睡資本”。2014年,泗洪縣首家“糧食銀行”啟動運營,已向經營主體發放貸款1200多萬元。創立“農村土地銀行”,將愿意流轉的零散承包地塊存入土地銀行并收取本金或抵押借款。2015年,李莊農村土地銀行存入農戶零散土地5850畝,集中連片貸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基地3650畝。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