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思路和有關建議
當前主要矛盾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重大變化而做出及時調整。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是結構調整主導與周期因素疊加的綜合反映,與一般的商業周期波動存在明顯不同。2012年以來經濟下行中的幾次小幅回升波動表明,加大需求管理力度只能讓經濟增速短暫企穩,并不能改變經濟潛在增速下行的趨勢。要適應從數量型追趕逐步向質量型追趕,從過去鋪攤子、上規模轉向提質量、上臺階轉變,宏觀調控必須重視需求政策與供給政策的有效結合,在保持總需求基本穩定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加快建立有利于出清過剩產能和激發企業家精神的體制機制,加大資產重組力度,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優化再配置,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核心競爭力,增強經濟內在活力,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高階段和更高水平上建立新的平衡。
一、優化投資結構和擴大有效投資。當前,我國在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存在不少短板,一些基礎性、戰略性的領域投資明顯不足,增加產業升級投資的要求也非常迫切,有針對性的擴大投資十分必要。一是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研發類投資。根據調研,2016年有提升自動化水平意愿的企業比重達到了65.9%,有迫切創新意愿的企業比重為82%。二是鼓勵發展文化、旅游、休閑、娛樂、養老設施,提升消費能力,強化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三是落實公平準入,加大電信、航空、中西部鐵路等方面的投資。四是加強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協同推進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
二、加大僵尸企業和過剩產能的清理力度。嚴重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退出緩慢,不僅占用了大量資源,而且金融風險也遲遲得不到有效化解。應積極借鑒以往國企脫困和債務風險處置的做法和經驗,為清理僵尸企業和過剩產能創造條件。一是確定產能削減目標,財政和金融支持政策應該與地方產能核減相掛鉤??晌鞋F有資產管理公司或設立省一級層面的專業資產處置機構處理產能出清中的資產、債務問題。二是積極探索用市場化的方法出清產能。如建立全國性的過剩產能交易市場,在合理分配過剩產能退出指標的基礎上,允許產能指標跨區交易。三是加快出臺人員安置、資產處置、破產重整等指導意見和具體政策措施,恢復實施政策性破產措施,消除企業退出的各種制度性障礙。加強司法機構與政府的協調,加快破產重組、破產清算的進程。四是妥善安置下崗分流人員。通過發行轉型債、將國企資產劃撥社保、土地變性等方式籌集資金,支付產能淘汰過程中涉及勞動經濟補償金、社保、工資拖欠等費用。五是加快國有資本布局的存量調整,借助資本市場,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引導國有資本投資向戰略性、基礎性和創新性領域集中。
三、著力降低企業成本。當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盈利比較困難,非金融企業資產負債表繼續惡化,生產經營和投資的信心受到影響。要多措并舉降低企業負擔,提升企業盈利能力。一是加大減稅力度。繼續推進建筑業、房地產和金融業的“營改增”改革,增加固定資產增值稅抵扣范圍。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扶持力度,擴大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企業范圍。研究實施普惠性減稅。二是進一步完善能源價格機制,降低用電成本。在煤炭持續低價背景下適當降低電價,繼續增加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范圍,增加用戶直購電數量,擴大電力市場規模,降低企業用電綜合成本。三是降低融資成本。進一步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供給相對充裕,實際利率穩定在合理水平。
四、充分釋放人的潛能。解放生產力,首要是解放人。解放人,根本的是要打破體制障礙,建立適應培育新動力的激勵機制,使人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一是激發企業家精神。重構企業家的微觀激勵機制,尊重和保護企業家個人財產權利,改善政商關系,穩定有產者預期和信心。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讓創新型人才勇于創新,敢于創業。二是加快推進農民工特別是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選擇適當時機,明確宣布第二代農民工享有城市戶籍和相應的公共服務,讓進城農民工變成無差別的城市人,激發其投入經濟建設和創業的激情,擴大消費需求和人力資本投資需求,釋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巨大潛力。三是打破人才流動障礙。破除體制內與體制外流動障礙,鼓勵專業人才在學術機構、政府部門、企業和非營利組織間流動,吸引和團結一切優秀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五、積極重建地方激勵機制。地方政府間競爭機制對過去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改善地方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促進地方創新和經驗擴散方面尤為突出。在新常態下這種機制的作用明顯減弱,地方干部中出現了“不會干”“不敢干”和“不想干”等問題,必須加快重構和完善激勵機制。應調整優化地方考核體系。允許因地制宜探索,鼓勵地方創新。優化決策程序和責任追究制度,鼓勵地方干部敢作為、敢擔當,讓真正想干和會干的干部脫穎而出。
上一篇:供給側改革與上海的實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