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相結合的新方略
——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學所作的學術報告
[《改革與戰略》雜志編者按]這是一篇具有獨特見解的探討中國宏觀經濟“新方略”的學術報告,由作者在2015年12月7日北京大學所作的同名學術報告基礎上調整補充修改而成。常修澤教授基于中國經濟總供求關系出現的復雜新變化,指出中國新階段經濟面臨的問題——既有需求問題:消費需求不足,特別是居民消費率過低;又有供給問題: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嚴重并存。建議國家采取“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相結合的新方略”。新方略新在:(1)以供給管理為主,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相結合;(2)以結構改革為主,結構改革與結構調整相結合;(3)以市場配置為主,市場機制與政府作用相結合。針對如何實施新方略,報告提出了釋放新需求、消解舊供給、創造新供給“三線推進”的戰略思路和實施方案。
今天,應北京大學有關方面要求,讓我從學術角度講一下自己的“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相結合的新方略”①。我講三個問題:一是我為什么提出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相結合的新方略;二是所謂的新方略究竟新在哪里;三是如何實施這一新方略。
一、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相結合新方略的提出
(一)中國經濟總供求關系出現的復雜新變化
我為什么提出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相結合的新方略?最簡單地說,就是基于中國經濟總供求關系出現復雜新變化提出的。
進入新階段,中國經濟面臨三個深層次矛盾:一個是結構性矛盾,一個是體制性矛盾,還有一個是經濟周期性矛盾。而更嚴重的問題在于,這三個矛盾是疊加在一起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從而極大地增加了市場配置資源和政府調節的難度。
在以上三個深層次矛盾中,新的經濟周期性矛盾是近年產生的,經濟結構性矛盾和經濟體制性矛盾是根深蒂固而且是“久攻不克”的難題。鑒于體制問題我在專著《包容性改革論》之“經濟改革篇”已有論述,我這里著重用“人本”思想探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問題。
如果從全方位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的經濟結構,我認為主要有六個結構。第一個是需求結構:經濟運轉首先必須有需求,這既是社會再生產的起點,又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第二個是供給結構:供給方是由產業來提供的,可以把它視為產業結構,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都屬于供給結構的問題(當然,嚴格地說,產業結構與供給結構的研究角度和內涵不完全一樣,還有制度供給問題)。
除了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這兩個結構以外,第三個是要素投入結構。就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靠什么要素投入得以支撐、得以發展的問題。無論是早期的哈羅德—多馬模型,還是之后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的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再之后的內生增長理論,討論的都是這個問題。第四個結構是資源環境,從理論上說它也是一種要素投入,就是靠什么資源要素來投入的問題,但鑒于中國這個問題十分嚴峻,我特意將其獨立出來,列為資源環境結構。第五個是城鄉結構,第六個是區域結構。
我的治學方法之一是在研究問題時“砸核桃”,砸開以后看看這里面究竟有幾個“核桃仁”。把結構這個“核桃”砸開后就會發現,結構里面有六個核桃仁,即六大結構。在上述六大結構中,新階段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是中國經濟面臨的“兩大難題”,既有需求問題:消費需求不足,特別是居民消費率過低;又有供給問題: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嚴重并存。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相結合的新方略,就是基于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提出的。
(二)需求問題:消費需求不足,特別是居民消費率過低
需求結構一般講“三駕馬車”。一國的GDP構成按照“三駕馬車”分成三個部分: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加起來叫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就是投資,貨物與服務凈流出就是出口。研究需求就是研究這“三駕馬車”。傳統的需求管理理論特別看重“三駕馬車”的投資,一直實行“投資驅動型”的路線,導致投資率居高不下,嚴重擠壓消費。從圖-1三條曲線的變動情況可以看出需求的突出矛盾。
圖-1中國投資率、凈出口率和消費率變化(%)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3》。
由于投資率擠壓消費率(凈出口率也一定程度擠壓消費率,特別是“入世”后到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前的這段時間里),導致消費這駕“馬車”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呈下滑趨勢。從縱向看,改革開放以來最終消費率(政府消費+居民消費)曾長期在60%~70%的區間內波動,但進入21世紀后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62.3%持續下降到2010年的48.2%,降低了14.1個百分點,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2011年雖然上升至49.1%,之后又繼續回升,2014年上升到51.4%,但與國際比較,中國的最終消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30個百分點左右。
在最終消費率(政府消費+居民消費)中,最突出的是居民消費率低下。根據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居民消費率與其他國家相比相當低,世界平均水平是60.4%,中國只有34.6%。②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居民消費率是37.9%,比2012年有所提高。即使是用37.9%與60.4%相比,中國居民消費率還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多個百分點。中國居民消費率過低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一是中國投資率過高,壓制了消費率;另一個是消費本身的問題,包括消費能力、社會保障、消費安全、消費質量等。③這是需求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
雖然我把需求結構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但我并不是強調“投資驅動型”,我所強調的是需求結構中的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這是新需求管理理論與傳統需求管理理論不同的地方。
上一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