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金琪
2月1日小年夜,央視用一臺具有時尚感的網絡春晚讓電視屏幕進入了“過年”的節奏。這一屆網絡春晚有很多創新和高科技的應用,其中使用互聯網視頻云技術打造的“實時歡唱”互動環節是最大的亮點。
電視節目在2015年不斷加大創新力度,綜藝、真人秀作品層出不窮,而央視更是把這種創新意識深入到晚會層面。創新,是當下中國的時代主題,也是文藝創作的內在需求。文藝工作創新的路徑何在?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真正的“互聯網+”是文藝創新的路徑之一。
把文藝與“互聯網+”結合不是趕時髦,文藝的“互聯網+”不是傳播途徑的簡單擴大,也不是呈現載體的簡單改變,而是角度的變化、思想的更新迭代、新技術應用下的思維轉變。藝術源于生活,今天的生活已經被移動互聯網深刻而又細致地改變,成功的文藝作品就是要能夠準確而又生動地反映互聯時代的特性。文藝的“互聯網+”實質是貼近最鮮活的生活,只有打上時代的烙印才能是永恒的經典。
文藝作品也要借鑒互聯網思維打造“魅力人格”,要在文藝作品中看到立體的“人”。一個節目的核心看點是什么?從電視節目來看,絕對不是簡單的節目模式,也不會是絢麗的燈光、舞美、服裝和道具。能夠吸引觀眾的,是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故事和命運。互聯網也是如此,但它比電視更貼近觀眾,所以也提出了一個更明確的概念——“魅力人格”。成功的互聯網節目,不但要以人為中心,更要突出人的魅力,比如“羅輯思維”。
文藝創新要借鑒互聯網的用戶思維,從大眾傳播轉入分眾傳播。目前,很多傳統媒體都開始了新媒體轉型或多媒體融合的嘗試。在這些嘗試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從受眾思維到用戶思維的改變。以往我們文藝創作考慮的是單向傳播,以創作者為核心,創作者和受眾的地位并不平等;而互聯網時代的文藝創作必須以接收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用戶是一切的基礎,創作者與用戶之間是平等的分享關系。另外,互聯網的用戶以興趣劃分成若干族群,這也讓文藝創作必然走向分眾化。
最后,“技術驅動”的互聯網理念和“內容為王”融合,才能創作出“互聯網+”的文藝作品。現在的互聯網已經不是大一統的概念,是分成不同傳播終端的互聯網,不同終端的不同傳播方式決定了內容的差異性。因此,現在說文藝創新,肯定要細化到不同終端的內容上,做針對性創新。技術驅動是互聯網的發展理念,只有堅持內容與技術相融合,才能生產出真正的互聯網內容。(徐金琪)